新沂城市论坛

楼主: 张道北

南圃老人说他的画留给谁看的?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4-10-20 21:39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12-5-28 22:43: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徐州市

    马老的山水画在尊重传统的同时也有自己大胆的创新,从马老的这张画中,完全可以感觉出这点。马老山水画的创新已经走在了现、当代许多知名画家的前列,只不过许多人不知道或

    马老的山水画在尊重传统的同时也有自己大胆的创新,从马老的这张画中,完全可以感觉出这点。马老山水画的创新已经走在了现、当代许多知名画家的前列,只不过许多人不知道或不愿意承认罢了!
    新沂城市论坛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观点,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5-29 09:04: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徐州市

    这张是他老人家最后一张画,从这张画大家可以看出:在仙山环境中,赶车人因远路,焦急的等待,他也在和人依依告别。 难道他知道?要离开人间。

         这张是他老人家最后一张画,从这张画大家可以看出:在仙山环境中,赶车人因远路,焦急的等待,他也在和人依依告别。
          难道他知道?要离开人间。
          壬午夏日末伏之作,立秋那天他走了。
          是神乎?是灵乎?难解!
    新沂城市论坛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观点,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6-1 11:02: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徐州市

    这张是他老人家最后一张画,从这张画大家可以看出:在仙山环境中,赶车人因远路,焦急的等待,他也在和人依依告别。 难道他知道?要离开人间。

    这张是他老人家最后一张画,从这张画大家可以看出:在仙山环境中,赶车人因远路,焦急的等待,他也在和人依依告别。
          难道他知道?要离开人间。
          壬午夏日末伏之作,立秋那天他走了。
          是神乎?是灵乎?难解!
    新沂城市论坛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观点,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6-1 12: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徐州市

    {:soso_e100:}{:soso_e163:}

    {:soso_e100:}{:soso_e163:}
    新沂城市论坛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观点,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6-1 13:30: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连云港市

    好观点好画!

    好观点好画!
    新沂城市论坛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观点,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6-2 07:30: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徐州市

    吾师马南圃____王劲 我早就想写写我的国画老师南圃老人了,想起他就让我黯然落泪。 我的父母是老师,我自幼喜欢画画,上学想考美院,家里不准,结果大学也没考上

    吾师马南圃____王劲
    我早就想写写我的国画老师南圃老人了,想起他就让我黯然落泪。
    我的父母是老师,我自幼喜欢画画,上学想考美院,家里不准,结果大学也没考上,上班后就自学上了书画函大,走上了国画之路。
    在书店的门口有一位刻章老者,他叫刘化难,我称他刘老,我常拿作业给他看,很快成了忘年之交,无所不谈,至今他还健在,那时我的作业都是仿古画,很吃工,刘老也常夸我刻苦。有一次他对我说:“我有一个同学在新沂,你去找他,对画我不太懂,他是李可染的学生,我让他教教你。”
    拿着刘老的书信,我找到了南圃老人,这是一个纯粹的农民;精烁的脸上刻上了一路风霜, 说话不多,却很和蔼;他接过信:“哦,是刘化难让你来的?他还好吗?”,他一问我一答, 完全没了一来的紧张。当我把作业给他看时,老人沉默了一会,皱着眉头:“学几年了?” “三年”。我小心地回答。“还不入路啊”,老人随手拿起毛笔在我的画上修改起来。“ 这儿要深是阴面,万事都有阴阳”“还有这里用笔太软,要练字”“款也不对,还有章。” 他一边给我修改一面讲解,一幅作品很快有了生气,对眼前的老人,我肃然起敬。老人又将修改后的作品重新上色,并语重心长地说,要会用水,上色比画画更难,书法难于画画,并谦虚的说“我画一辈子的画,字还是定不好”。老人非常朴素,常穿兰布褂,一条陈旧的长裤和布鞋。虽已发白却是洁净得很,住在半间草屋里(后改成瓦屋)他的一枚闲章就叫间半庐。老人好抽烟,一支接一支地抽,在烟云袅绕中,常激发他的灵感,创作起来也经常通霄达旦。
    老师常对我说:“学画要从传统入手,那是基础,多临*古人佳作。集累技法经验,画外功尤为重要,要懂历史,多读古文,诗词,多写生,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提高个人修养,在这里寻找意境,要学会作人。人品高画品也高,画如其人。
    我记得老人的桌前养了一盆水仙花,他每天都写生记录,把水仙的生态变化用工笔白描细上地记录下来,原作是老人给我看的,有十几张,至今令我叹为观止。在南圃老人的画集里随处可见小院风光,黄山,华山,花果山,马陵山……的创作作品,当时八十高龄的老人还上华山写生,不禁让我感叹他对艺术的执着。
    先生山水,花鸟,人物皆画,佛像人物和点景人物尤为精到。其花鸟作品更见情趣,常自题小诗作画,在一幅扇面上有首:野草闲花小世界,荒原沧海大乾坤,口要口要一似繁华地,暖响歌台处处春。在骊山写生创作作品题到:骊山山上华清宫,隐约宫墙万瓦清,似对白头宫女坐,千叶桃下说玄宗。在马鞍山创作中题到:瀑声琴韵两相和,竹簌松涛野兴多,浑罢一曲流水调,马鞍上上有樵歌。随手拈来,粒粒珠玉!
    先生八十多岁,在陶瓷厂上班,帮画陶瓷画,每月才拿几百元的工资,精神很好,患有白内障,我便带些特产给他,老人一脸不高兴:你是来干什么的?我不喜欢这样,你是来学*的,我要看到你的进步。而不是这些头脑?你把它们带回去!”这是老师对我最严励的一次,都让我感动今生。
    我到新沂去,他总是带我到市场的一家饭店,也总是他买单,这里的人都称他南圃老人,小店的气氛很不错,老人抽着烟,点上几个小菜频频地向来人打招呼,那酒香那情景至今留连 ,我后来也去了几次。却感到异常的冷清,孤寂。看不到老人的影子,似呼也没了那酒香菜浓的风味,坐在那张桌上,不觉流泪……
    写到这里我已泣不成声,泪水止不住地下流,我多想再看一眼我的南圃老人--我的马老师 !你为什么会走呢?!别人都说你快九十岁了。该去了。我却是永远也接受不了的,仿佛你每天都在望着我,对我说:“劲,你今天的作品拿来我看看”。
    我的学*进步不大,有次我对老师说:“马老师,我太笨了”,老人笑了:“你扎实啊,学画是一辈子的事,你心里有画就会画好,小草长的快,可它很柔弱,石头几年才长一毫米, 却撑起一片天空啊。”他感叹到:“跟我学画的有一百多人,有的人很聪明,画也好,但一结婚或做生意就放弃了,可惜呀!不能持之以恒,总归是失败。”
    我对老师无以报答,在他生前我对马老师说:我会坚持画画的,我会用一辈子学*去报答你。在以后的道路里我经历了失业,下岗,打工,直至今天我走到哪也把笔墨带到哪里,即便在我最艰难的时候,我还是把吃饭的钱省下来买宣纸,我觉得这是一种报答,我要对得起我的老师!对自己要守信。
    南圃老人淡薄名利,亚明老师在得到先生作品后大为赞誉,称之江南第一丹青好手,请老人出山。老人说,我年龄大了,还舍不得屋前这块土地。你应该出大名啊!家里有人这样问他,他笑了,我生不求名,死后必出名。我体会这句话,真的很深:生前求名求利,必误学业,后一句话是自信。功过自有后人评!老人去世后,由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为他出版了《南圃老人画集》并对老人的作品作了极高的评价,李可染的妹妹李畹亲自为书作序,新沂市市长为书题词。程大利先生为书题名,想他在天之灵得以告慰。
    先生是在做画中去逝的,一张未完的作品和一支紧握在手的毛笔伴他而去,这是一个传奇, 也应了他生前的一句话:画画是一辈子的事。想是这一辈子他也不想放弃,在那个遥远的天国,老人还在继续……他的另一句话又响在我耳边:我画一辈子画,也还不能说我的画成功了”。
    新沂城市论坛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观点,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6-3 22: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徐州市

    圃先生的范儿 “范儿”一词,最早是三十年前听我的一位演员朋友说的。 他说演员往台上一站,要有“范儿”。并指着画报上唐国强,郭凯敏的照片说

    圃先生的范儿




    “范儿”一词,最早是三十年前听我的一位演员朋友说的。

    他说演员往台上一站,要有“范儿”。并指着画报上唐国强,郭凯敏的照片说,他们真有范儿。这是我接受“范儿教育”的第一课,我开始认识到,原来一个人有“范儿”,必须长得漂亮,五官端正,腰杆笔直,如我等便属没有范儿,简直就是寒碜。从此我对“范儿”充满了敬意,充满了羡慕,甚至有几分妒忌——因为我往死了努也迖不了标。

    及至认识了南圃先生,才知道范儿的含义还不仅仅是这样。

    当然,就从外貌来讲,南圃先生长的也有范儿:他留着不长不短的胡须,既不是张飞李逵那样的虬髯,也非关老爷那样的美髯,而是清瘦的山羊胡须。我之所以用清瘦来描述他的胡须,是因为它和南圃先生清瘦的脸型匹配的恰到好处,换了任何一种胡须都不合适。嘴唇有点厚,牙齿有点黄,眼睛有点小,却闪着聪慧和善的光芒,永远留着短短的平头,这种头型现在却成了时髦,听说叫什么“板寸”;永远穿着粗布对襟小褂,夏天是白色,冬天是蓝色;似乎一辈子只穿两种鞋:尖口布鞋或球鞋,就是乡间常穿的那种黄色军用球鞋,从没见他穿过皮鞋,很难想象,如果一双乌黑锃亮的皮鞋穿在他脚上,那还是南圃先生吗?

    我曽这样描述南圃先生八二年和我们一帮青年登泰山的情形:当年的马老六十多岁,留平头,蓄白须,穿对襟粗布褂,登尖口黑布鞋,挎红油纸雨伞,背自制黄布包,一副仙风道骨。确实,那天的泰山道中,南圃先生在不经意间成了明星,男老外女老外老老外小老外纷纷拉他合影请他题字向他“哈啰”,因为在老外眼中,他太中国了,太东方了,他们到中国来也许寻找的正是这种神韵。

    我想,这身裤褂在任何一家服装店都买不到,应该出自南圃夫人之手。南圃夫人我没见过,但我认定她是一位朴实贤惠的女性,吃饭不上桌,只在厨房里低头续火烧饭。

    这种裤褂到现在也常出现在大型宴会中,出现在电视访谈节目的嘉宾席中,但他们的服装却闪耀着绸缎的光辉,上有金色的大团花,再配上装腔作势,颐指气使的做派,腾腾一股富豪气,一股“大家”气,怎如南圃先生的那粗布对襟小褂,看着那么亲切,穿着那么舒服——我都想买上一件。

    如果仅以长相穿着说南圃先生有范儿,我便有庸俗的嫌疑。随着和南圃先生更多的交往,接下来更多的事情,让我对范儿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大家还一律以同志相称,独南圃先生称年轻女士为“小姐”,男士为“先生”,称别人的父亲为“令尊”,称自己的夫人为“内人”。他执着的认为,只有这样的称呼才最贴切,最有人情味,最永恒。令我惊讶的是,三十年后,这些在那时看来落后的称呼,今天却成了时髦流行的语言,历史真的是三十年一轮回吗?

    八二年,初出茅庐的我,画了一幅油画《春光融融》,表现一群老太太在村口晒太阳,很有些农村闲适生活的气味。南圃先生看后,随后送来一封信,宣纸信笺上用毛笔写了一首诗,为《七律。题邓明理画春光融融》,上写道:

    今岁春来景更新,

    融融和气满农村,

    好风已干十年泪,

    旭日频暖万姓心。

    散步为期争致富,

    聚谈相勉不愁贫。

    诗人捻断须千缕,

    不及画家笔下真。

    我又惊讶了,老先生除画之外,竟然还有这么好的诗词书法功底。

    其实惊讶一词用在这里,是不合适的,甚至有些不敬,只能说明我的孤陋寡闻,少见多怪,从那个时代走来的知识分子,几乎都是这样,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策论文章,参禅悟道。无不精通。在我很小的时候,看到中央领导人为雷锋的题词,一色虎写的那么好,那么“艺术”,谁说革命者只会驰骋疆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从那时的知识分子堆里随便找一个人来写字,都会比现代人不知好多少倍。曽认识一位小学老师,她说现在提倡小学生练字,要告别“火柴杆字”,可惜到现在也没看出告别了多少。

    遥想南圃先生在年轻时受的教育,应该是传统的儒家教育,是千百年来东方文化精华的教育,所谓“修齐治平”是也。他的青少年时代虽然已是民国时代,但成立数十年的民国与存在四千年的华夏文明是一脉相承的。

    南圃先生毕竟还不完全是古人,他的身上不时还有新文化的影子,**刚结束,他写了一出话剧,剧名我还清晰的记得,叫《怒海听涛》,内容却有些模糊了,大约是写**中或**后青年人在压抑状态下的痛苦与抗争。这出剧在人民剧场演出了好几场,好像还参加了省里的会演,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这一切形成了南圃先生他们这一代人独特的范儿。

    先生自号南圃,居所曰“间半庐”,这真太耐人寻味了,琢磨来琢磨去,便禁不住拍掌叫绝,他们像南圃先生的对襟小褂,尖口布鞋一样,看着贴切,听着舒服。

    南圃老人,即在南边种菜的老。南圃先生的家在唐店乡中河村,在城区之南约二十里,先生在这里种菜浇园,吟诗作画,放浪形骸于天地,举匏樽以相属,好一个“南圃老人”!每看到“南圃老人”“ “间半庐”的字号,我总是会心一笑,想起这么一句话;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好象是古时一位画家说的,是谁,我忘了。

    “南圃’“ 间半庐”,这自号的深处,还暗藏着先生淡泊名利,不求闻达于诸侯的心态。

      要说闻达,官名地位在南圃先生来说并不是不可能的,当与它们擦肩而过的时候,他仍泰然处之,真名士者自风流。\先生早年求学于徐州艺专李可染门下,后又考取杭州国立艺专,与他同时代学画的人,如今大多名噪天下;再说仕途,我曽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新沂党史,说到上世纪三十年代新沂第一个党支部成立,成员名单中,他的名字赫然在册。能赫然在册的人,恐怕将来都做了高官,但先生至终是一介布衣,一直当他的南圃老人,一直在间半庐里生活,而且一活就是八十八年。

    南圃先生去世时,我曽专程从徐州赶往吊唁。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去先生家。从新沂至唐店中河,汽车在乡间小路上颠簸了四十分钟,刚进村,便有阵阵唢呐声传来,吊唁的既有市长,书记等官员,也有朴实的乡里乡亲和他的门生,总之,人很多。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正屋摆放着一口黑漆漆的棺材,朴实无华,很大,很厚重。搭灵棚。请唢呐,儿孙披麻戴孝,全按老规矩来,我想这是对的,因为南圃先生就是植根于传统和民间的。

    南圃先生是一位画家,学问家,同时也是一个普通的人,但他是一个有人格魅力的人,他在毫不做作,自自然然当中起的“范儿”,感染了我们。




                                                    邓明理

                                                    2011-6-26
    新沂城市论坛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观点,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6-3 22: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徐州市

    圃先生的范儿 “范儿”一词,最早是三十年前听我的一位演员朋友说的。 他说演员往台上一站,要有“范儿”。并指着画报上唐国强,郭凯敏的照片说

    圃先生的范儿




    “范儿”一词,最早是三十年前听我的一位演员朋友说的。

    他说演员往台上一站,要有“范儿”。并指着画报上唐国强,郭凯敏的照片说,他们真有范儿。这是我接受“范儿教育”的第一课,我开始认识到,原来一个人有“范儿”,必须长得漂亮,五官端正,腰杆笔直,如我等便属没有范儿,简直就是寒碜。从此我对“范儿”充满了敬意,充满了羡慕,甚至有几分妒忌——因为我往死了努也迖不了标。

    及至认识了南圃先生,才知道范儿的含义还不仅仅是这样。

    当然,就从外貌来讲,南圃先生长的也有范儿:他留着不长不短的胡须,既不是张飞李逵那样的虬髯,也非关老爷那样的美髯,而是清瘦的山羊胡须。我之所以用清瘦来描述他的胡须,是因为它和南圃先生清瘦的脸型匹配的恰到好处,换了任何一种胡须都不合适。嘴唇有点厚,牙齿有点黄,眼睛有点小,却闪着聪慧和善的光芒,永远留着短短的平头,这种头型现在却成了时髦,听说叫什么“板寸”;永远穿着粗布对襟小褂,夏天是白色,冬天是蓝色;似乎一辈子只穿两种鞋:尖口布鞋或球鞋,就是乡间常穿的那种黄色军用球鞋,从没见他穿过皮鞋,很难想象,如果一双乌黑锃亮的皮鞋穿在他脚上,那还是南圃先生吗?

    我曽这样描述南圃先生八二年和我们一帮青年登泰山的情形:当年的马老六十多岁,留平头,蓄白须,穿对襟粗布褂,登尖口黑布鞋,挎红油纸雨伞,背自制黄布包,一副仙风道骨。确实,那天的泰山道中,南圃先生在不经意间成了明星,男老外女老外老老外小老外纷纷拉他合影请他题字向他“哈啰”,因为在老外眼中,他太中国了,太东方了,他们到中国来也许寻找的正是这种神韵。

    我想,这身裤褂在任何一家服装店都买不到,应该出自南圃夫人之手。南圃夫人我没见过,但我认定她是一位朴实贤惠的女性,吃饭不上桌,只在厨房里低头续火烧饭。

    这种裤褂到现在也常出现在大型宴会中,出现在电视访谈节目的嘉宾席中,但他们的服装却闪耀着绸缎的光辉,上有金色的大团花,再配上装腔作势,颐指气使的做派,腾腾一股富豪气,一股“大家”气,怎如南圃先生的那粗布对襟小褂,看着那么亲切,穿着那么舒服——我都想买上一件。

    如果仅以长相穿着说南圃先生有范儿,我便有庸俗的嫌疑。随着和南圃先生更多的交往,接下来更多的事情,让我对范儿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大家还一律以同志相称,独南圃先生称年轻女士为“小姐”,男士为“先生”,称别人的父亲为“令尊”,称自己的夫人为“内人”。他执着的认为,只有这样的称呼才最贴切,最有人情味,最永恒。令我惊讶的是,三十年后,这些在那时看来落后的称呼,今天却成了时髦流行的语言,历史真的是三十年一轮回吗?

    八二年,初出茅庐的我,画了一幅油画《春光融融》,表现一群老太太在村口晒太阳,很有些农村闲适生活的气味。南圃先生看后,随后送来一封信,宣纸信笺上用毛笔写了一首诗,为《七律。题邓明理画春光融融》,上写道:

    今岁春来景更新,

    融融和气满农村,

    好风已干十年泪,

    旭日频暖万姓心。

    散步为期争致富,

    聚谈相勉不愁贫。

    诗人捻断须千缕,

    不及画家笔下真。

    我又惊讶了,老先生除画之外,竟然还有这么好的诗词书法功底。

    其实惊讶一词用在这里,是不合适的,甚至有些不敬,只能说明我的孤陋寡闻,少见多怪,从那个时代走来的知识分子,几乎都是这样,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策论文章,参禅悟道。无不精通。在我很小的时候,看到中央领导人为雷锋的题词,一色虎写的那么好,那么“艺术”,谁说革命者只会驰骋疆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从那时的知识分子堆里随便找一个人来写字,都会比现代人不知好多少倍。曽认识一位小学老师,她说现在提倡小学生练字,要告别“火柴杆字”,可惜到现在也没看出告别了多少。

    遥想南圃先生在年轻时受的教育,应该是传统的儒家教育,是千百年来东方文化精华的教育,所谓“修齐治平”是也。他的青少年时代虽然已是民国时代,但成立数十年的民国与存在四千年的华夏文明是一脉相承的。

    南圃先生毕竟还不完全是古人,他的身上不时还有新文化的影子,**刚结束,他写了一出话剧,剧名我还清晰的记得,叫《怒海听涛》,内容却有些模糊了,大约是写**中或**后青年人在压抑状态下的痛苦与抗争。这出剧在人民剧场演出了好几场,好像还参加了省里的会演,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这一切形成了南圃先生他们这一代人独特的范儿。

    先生自号南圃,居所曰“间半庐”,这真太耐人寻味了,琢磨来琢磨去,便禁不住拍掌叫绝,他们像南圃先生的对襟小褂,尖口布鞋一样,看着贴切,听着舒服。

    南圃老人,即在南边种菜的老。南圃先生的家在唐店乡中河村,在城区之南约二十里,先生在这里种菜浇园,吟诗作画,放浪形骸于天地,举匏樽以相属,好一个“南圃老人”!每看到“南圃老人”“ “间半庐”的字号,我总是会心一笑,想起这么一句话;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好象是古时一位画家说的,是谁,我忘了。

    “南圃’“ 间半庐”,这自号的深处,还暗藏着先生淡泊名利,不求闻达于诸侯的心态。

      要说闻达,官名地位在南圃先生来说并不是不可能的,当与它们擦肩而过的时候,他仍泰然处之,真名士者自风流。\先生早年求学于徐州艺专李可染门下,后又考取杭州国立艺专,与他同时代学画的人,如今大多名噪天下;再说仕途,我曽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新沂党史,说到上世纪三十年代新沂第一个党支部成立,成员名单中,他的名字赫然在册。能赫然在册的人,恐怕将来都做了高官,但先生至终是一介布衣,一直当他的南圃老人,一直在间半庐里生活,而且一活就是八十八年。

    南圃先生去世时,我曽专程从徐州赶往吊唁。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去先生家。从新沂至唐店中河,汽车在乡间小路上颠簸了四十分钟,刚进村,便有阵阵唢呐声传来,吊唁的既有市长,书记等官员,也有朴实的乡里乡亲和他的门生,总之,人很多。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正屋摆放着一口黑漆漆的棺材,朴实无华,很大,很厚重。搭灵棚。请唢呐,儿孙披麻戴孝,全按老规矩来,我想这是对的,因为南圃先生就是植根于传统和民间的。

    南圃先生是一位画家,学问家,同时也是一个普通的人,但他是一个有人格魅力的人,他在毫不做作,自自然然当中起的“范儿”,感染了我们。




                                                    邓明理

                                                    2011-6-26
    新沂城市论坛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观点,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6-8 06:23: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徐州市

    {:soso_e163:}{:soso_e179:}

    {:soso_e163:}{:soso_e179:}
    新沂城市论坛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观点,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6-10 21: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连云港市

    学*了。可惜没有和马老有什么交流。我哥拜师时我不懂画,就是玩,当喜欢画。去看望马老。马老已经不再画了。最后见马老也是第一次见马老。看出马老很累。也许是这个世界让

    学*了。可惜没有和马老有什么交流。我哥拜师时我不懂画,就是玩,当喜欢画。去看望马老。马老已经不再画了。最后见马老也是第一次见马老。看出马老很累。也许是这个世界让他 老人家累了。给我写了张字条。意思是水很混。大鱼小虾乱一潭。看出的是马老的一声叹息。之后不久。就闻马老去世了。我那张小纸条没有找到。但我闻此事。也是一声叹息!
    新沂城市论坛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观点,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7-10 09:39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12-6-10 23:05: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徐州市

    {:soso_e148:}

    {:soso_e148:}
    新沂城市论坛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观点,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7-10 09:39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12-6-10 23:06: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徐州市

    {:soso_e163:}

    {:soso_e163:}
    新沂城市论坛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观点,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7-11-20 09:08
  • 签到天数: 372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12-6-11 09:3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徐州市

    [i=s] 本帖最后由 天净沙 于 2012-6-11 09:34 编辑 [/i] [quote][size=2][color=#999999]张道北 发表于

    本帖最后由 天净沙 于 2012-6-11 09:34 编辑
    张道北 发表于 2012-5-28 10:32


    有感于斯作,每读之泪下。
    新沂城市论坛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观点,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6-17 17:16:0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徐州市

    {:soso_e183:}

    {:soso_e183:}
    新沂城市论坛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观点,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11-27 12:27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12-6-28 16:37:38 来自手机版的网友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安徽省合肥市

    不苟同你的理论。艺术脱离了大众,仅仅在一个层次中,他就不为之艺术,仅仅是几个人的玩乐而已

    不苟同你的理论。艺术脱离了大众,仅仅在一个层次中,他就不为之艺术,仅仅是几个人的玩乐而已
    新沂城市论坛免责声明:站内会员言论仅代表会员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观点,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新沂城市论坛

    GMT+8, 2024-3-29 01:36 , Processed in 0.161344 second(s), 11 queries , Xcache On.

    苏公网安备 32038102000111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