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沂城市论坛
标题:
艺术作品中的感情气氛 文/方舟
[打印本页]
作者:
小蜜蜂啊
时间:
2014-3-12 15:45
标题:
上世纪四十年代产生于陕北老区的歌曲《南泥湾》,几十年来曾被无数歌唱家千百次的传唱,歌曲中那种依靠自己动手改天换地带来的欢快情绪感染了一代人。但周恩来总理唯独表扬
上世纪四十年代产生于陕北老区的歌曲《南泥湾》,几十年来曾被无数歌唱家千百次的传唱,歌曲中那种依靠自己动手改天换地带来的欢快情绪感染了一代人。但周恩来总理唯独表扬了歌唱家郭兰英,说她唱的最有感情,感染力也最强。
这就是说,作家艺术家能否在作品中注入充沛的感情,是一部作品得失成败、品位高低的重要标准。对此,我有几次深切的体会。
的五十年代末期,西安市一个秦腔剧团演出由着名剧作家田汉改编的古装剧《团圆之后》,正在就读大学的我应邀参看。当时我初来陕西,对关中语言听起来非常吃力,尤其是对秦腔的唱词几乎一句也听不懂。
但看着看着,渐渐被那音乐中的悲剧气氛所感染,随着气氛的愈益浓重我越陷越深,似乎进入一个无边的冤狱之中,主人公之一郑司成那忍辱负重、强压悲愤的唱腔,隐隐在撕裂着我的灵魂。此时幼年时期我们的家族、我的父母所承受的苦难,突然如大山一样压上我的心头,我竟和其他观众一起痛哭流涕起来。这是我从自己的实践中,首次感受到艺术的巨大感染力。
又过了二十年,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一个初冬,我在陕北的旬邑出差时夜宿小镇旅社。寂寞之中我想到血泪的童年,就用随身所带的芦笛吹奏起来《不忘阶级苦》的曲子,吹到痛心处不禁热泪盈眶。
没有想到,一曲吹奏竟引来三位素不相识的出差朋友,他们说在这暗夜之中这笛声让他们如醉如痴,思乡之情悠然而起,以至夜不能寐。其实当时我才是一个吹笛的初学者,只不过是吹奏时不由自主地灌进了自己的感情而已。
还有一次,一个留德回国的朋友给我说了这样一件事:我国的一个剧团出访德国演出昆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剧组的同志提出在舞台一侧打上德文字幕,以便德国朋友欣赏。可德国朋友说:不必了,你们要相信我们观众的音乐欣赏能力。
昆曲是我国各个剧种中,音乐艺术积淀最为深厚的剧种,可是剧组同志还是有点担忧。让他们感到意外的是,在整个演出过程中虽然没有字幕,剧场却一直鸦雀无声,演到高潮时,那充满浓郁悲剧气氛的音乐还是打动了观众,剧场里竟唏嘘声一片。演出结束后,德国朋友说:你们古老的音乐艺术撼动了柏林城。
这一次又一次的经验告诉我,艺术要打动人、感染人,靠什么?
就是靠感情,靠作品所营造的那种浓郁的感情气氛。这种气氛可以不必借助语言,不需要说教,即可感染不同国度、不同阶级、不同信仰的人群。
恐怕这就是古今中外那些优秀的文艺作品,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莎士比亚的《奥赛罗》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等,所以能够千百年来流传不衰的根本原因吧!
作者:
王老大
时间:
2014-3-12 19:11
标题:
{:soso_e183:}学*啦。。。
{:soso_e183:}学*啦。。。
欢迎光临 新沂城市论坛 (http://bbs.0516k.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