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沂城市论坛

标题: 防滑钢板在外后踝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打印本页]

作者: kiss9758    时间: 2012-7-28 11:40
标题: [b][font=宋体][size=12pt]摘要[/size][/font][/b] [font=宋体]目的[/font]:[font=宋体]研究经腓骨后侧
摘要
目的:研究经腓骨后侧入路显露外后踝骨折,使用抗滑钢板内固定在治疗AO B3型踝关节骨折中应用效果。方法: 20071月至200912月,对 36Weber-AO分类 B3型踝关节骨折的患者,经腓骨后侧入路,显露固定外后踝。采用Baird-Jackson的踝关节评分系统评定踝关节术后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624 个月,平均18个月,无切口感染及皮肤坏死等并发症的发生,仅1例发生腓骨肌肌腱炎,取出钢板后症状缓解。骨折于16周内均达到骨折愈合。36例中疗效为优24, 7例,可5例,优良率为86.0%。结论: 腓骨后侧入路治疗踝关节骨折,可单切口充分显露并固定后、外踝,减少缝合时的张力,可以提高切口愈合率与骨折稳定性,早期踝关节功能锻炼,为踝关节骨折治疗提供了一个新方法。
关键词: 踝关节;骨折;腓骨;后侧入路
踝关节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 3. 92 %,是最常见的关节内骨折,治疗要恢复关节正常的解剖结构,为早期功能锻炼提供充分稳定性。包含外、后踝的踝关节骨折很常见,以往治疗方法选择两切口分别复位固定外、后踝骨折,存在费时、显露困难,腓骨钢板外侧放置,占位大,固定差,不利伤口愈合等并发症。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们采用腓骨后侧入路同一切口显露外后踝,应用后侧腓骨钢板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36例,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36例,男17例,女 19例;年龄23~67,平均 43.2岁。左踝骨折21例,右踝骨折15例。致伤原因:行走扭伤 26例,交通伤10例,均为新鲜闭合性骨折。根据Weber AO分类:均为B3型骨折,所有患者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受伤距手术时间为7~14d,平均10d。
1.2 手术方法
患者取侧卧位,常规踝关节消毒铺巾。取沿腓骨后侧缘纵行切口,分离皮下,保护小隐静脉和腓肠神经,于腓骨肌腱与拇长屈肌之间进入,直视下解剖复位腓骨断端,选用重建钢板放置在腓骨后方进行腓骨骨折的固定;将腓骨长短肌腱和拇长屈肌腱向两侧牵开,暴露后踝,在腓骨复位的过程中,后踝可以部分或完全复位。如果复位不满意,可以再次直视复位,选用空心钉或松质骨螺钉由后向前固定,如果骨折块较大,可以选用上肢小T型钢板螺钉固定后踝骨折。再行内踝切口,固定内踝骨折。
1.3术后处理
常规置放引流条,闭合切口。踝关节置于 90°位石膏后托固定4周。预防感染消肿对症处理,早期足趾屈伸功能锻炼。随访X线模糊时,一般4一6周,拆除石膏部分负重功能锻炼,至术后12周左右可完全负重行走。
2 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4~24 个月,平均14 个月,无切口感染及皮肤坏死等并发症的发生,仅1例发生腓骨肌肌腱炎,取出钢板后症状缓解。骨折于16周内均达到骨折愈合。采用Baird -Jackson的踝关节评分系统[1],36例中疗效为优24例, 良7例,可5例,优良率为86.0%。
3讨论
复杂踝关节骨折常涉及外踝、内踝及后踝,受伤机制复杂,治疗要求解剖复位,良好固定。踝关节骨折中比较难复位固定的是后踝骨折,后踝骨折向侧上方移位导致胫骨下关节面面积减少,胫距关节面受力不均,压强升高, Ramsey等[2]指出,距骨向外错位1 mm,即可使胫距关节面的接触减少42%,使创伤性关节炎发病率增高。过去认为,如果后踝骨折块累及超过胫骨远端关节面的25%~30%,且移位﹥2mm时,应行切复内固定治疗[3]。近来有文章报道,当后踝骨折块≧胫骨远端关节面的10%时,必须准确复位和有效固定,否则将改变 关节内原有的接触应力,增加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4]。
以往对外、后踝骨折的患者,常规的治疗方法需要同时行踝关节外侧和踝关节后侧的双切口手术。这会加重手术对软组织的损伤,延长手术时间,增加患者的痛苦。因此,我们需要寻找一个新的手术方式,希望通过一个手术切口同时完成外踝的手术固定和后踝的手术固定。也有报道[5]采用通过骨折的外踝入路治疗后踝骨折,术中切断距腓前韧带,使骨折的外踝向外后翻转,充分显露胫腓骨切迹,清楚见到后踝骨折情况及距骨脱位情况,相应处理。我们认为,这种方法加重了踝关节韧带的损伤,不利于踝关节的稳定,不宜采用。





欢迎光临 新沂城市论坛 (http://bbs.0516k.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