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沂城市论坛

标题: 日本人从来不会这样讲话【转】 [打印本页]

作者: w8943531    时间: 2011-3-15 19:06
标题: 日本人从来不会这样讲话【转】
刘一志导演跟矢野浩二合作是在2006年拍摄《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那时浩二已经参演过十几部抗战题材的连续剧,在圈中已经小有名气了,“一说那个演‘鬼子兵’的大家都知道。”

“这个圈子里总演鬼子兵的日本籍演员大概有那么五六个吧!浩二怎么说,最勤奋,对待战争、对待历史的态度也是最认真、最坦诚的。”
[ / ]


“残忍、冷酷、无情、好色的日本鬼子,最后总是会被击败,肮脏地死去。”浩二在演出札记里这样总结自己的角色。

“以往的中国电视剧,日本人的角色由中国人演,有点滑稽。‘八嘎呀路’、‘死啦死啦的’……”浩二说自己每次看到这样的台词都会发笑,因为“日本人从来不会这样讲话”。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演绎,赋予角色更丰富的内在。拍摄《烈火金刚》时,他饰演毛利太君,最后一场戏是毛利被击毙,他没有同导演做事先沟通,而是按照自己的设想入戏,“在被枪顶着头的时候,脑子里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对故乡的怀恋,还有后悔的心情,都混在一起。我当时想到这些事情就慢慢地流眼泪了。”

这是剧本上没有的一个镜头,“副导演说‘卡’,但是导演说‘不要停不要停’,然后继续拍。我还在那个状态中,然后我就无表情地流眼泪。就听见导演说‘拍近景,拍近景’,最后他喊‘卡’的时候工作人员都在鼓掌。那是我第一次遇到这样的情况。”

但更多时候,他对角色的理解和演技派不上用场,“几乎不需要什么演技,就歇斯底里地、用尽力气地去演,越是凶狠丑恶,导演越会赞扬。”十几个类似的角色演下来,“看到军服就想呕吐,精神上被逼得无路可走。”

“我知道他的痛苦,但是没有办法,他需要工作,需要生活,不接鬼子兵的角色,就意味着失去饭碗。”徐超的宽慰颇具禅机,“角色是角色,生活是生活。”
[t/ ]


“拍《大刀》的时候,我的状态非常差。有一次早收工回宾馆,刘一志导演坐在我旁边,跟我聊天,他说我看到你的状态心里很难受,以后别人再找你演‘鬼子’,你要学会拒绝。”

刘一志说,“我当时在监视器里看浩二整个人的表现都不对劲,很僵硬。当导演的,都敏感,浩二身上的那种纠结感、痛苦感一下子抓住了我。我跟他说,以后你不要再接类似的角色了,但是这部戏你既然已经接了,就得尽力让自己投入进去。”

《大刀》里浩二演一个日本刀客三岛明夫,被迫卷入战争,从一个武士变成一个军人。刘一志对浩二说,“先不要想以后,现在就把你自己的这份痛苦感放到这个角色身上吧!”

浩二在博客里写下了这样的句子,“一定要经过那样的地狱,才能知道什么是光明。人的人生不是像北京的长安街一样的一条直线。”

《大刀》之后,先前从不对经纪公司说“不”的浩二终于能够开口拒绝脸谱化的鬼子兵角色了。最初的时候,想挑个好角色非常不容易,2007年,他拿到《我是太阳》的剧本,“在里面我演远藤谦一,是个好人,哎呀!我激动得要哭了!”

这几年越来越多的年轻导演进入到抗战题材的拍摄中,带来新的理念。2008年浩二参与拍摄《狙击手》一片时,副导演只有23岁。有一天,浩二在现场听到他给演日本军人的群众演员说戏。
[et/ ]


“你为什么总是那么严肃地说台词呢?其实中国人和日本人都是同样的人呀,人在战场上也生活呢。不要刻意地表现日本军人吧。要表现生活吧。对吧?二哥!”

“我很赞同他的说法,我们演员要在作品中表现生活。即使在战争题材的作品中,也一样。”

在这些年轻导演尝试给日本军人加入人性之前,中国影视作品里的日本军人形象,几乎必然是生得凶残,死得悲惨,智商不会超过30,以至有日本外交人士抗议,少拍这样的电视剧了,对中日两国关系无益。

作者: 河东    时间: 2011-3-15 19:24
沙发0516kbbs60com

作者: w8943531    时间: 2011-3-15 19:28
回复 河东 的帖子

慢慢喝---




欢迎光临 新沂城市论坛 (http://bbs.0516k.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