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沂城市论坛

标题: 积极倡导知识青年到农村去 [打印本页]

作者: 东山再起    时间: 2013-2-8 19:35
标题: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编者按语。引述*的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编者按语。引述*的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随即在全国各地开展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大批城市知识青年下放到了农村劳动。
  老甘记得,我家里曾经住过两批“知青”,一个唐姓知青回城后一直和我家及村里的同龄人保持着联系,另一个回城后便渺无音讯,所以也忘记了他姓什么。老甘认识的知青有很多,村里有好几个,但是更多的是老甘中学的老师——曾经的“双溪中学”几乎一半以上都是知青——所以老甘曾经说,如果没有这场“上山下乡”运动,老甘估计顶多小学毕业。
  因为老甘的父亲是一名“文弱的书生”,在靠体力挣工分的农村,蛮力便象征着财富,所以老甘小时候家里非常拮据。知青到我家落户,也就意味着在我家吃住,本来就很拮据的生活,又平添了一张嘴——重要的是,刚刚下来的知青什么都不会做,什么都不懂——也正为他们什么也不会,所以知青下放总是先在农户中“寄养”,等到他们学会了洗衣烧饭,再集中到知青点集体宿舍独立生活。老甘的外公是一个极其小气的外公,每次开饭时,他总是把眼睛钉牢知青的碗筷,似乎是(其实也是)用眼光告诉知青“你少吃点”。
  对于农村,知识青年的到来,一个从小在城市长大的知识青年——按年龄对比其实也就是现在的中学生,他们除了识文断字外,几乎什么都不会,是典型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之辈,无论是从事农业生产还是个人起居,对农村和农民都是一个累赘。一方面,村里(那时叫“大队”)要为刚刚下来的知青落实“寄养”的农户,而问题是,那时的农户谁家也不富裕,大队干部就要上门做艰苦的“思想工作”,一年半载后等他们能够“生活自理”了,大队还得出资建造知青宿舍,要为他们配备必要的生活用品,当然还有日常管理。另一方面,知青对务农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会,那就得安排劳力给他们当“师傅”,当了“师傅”就得边干边教,就会影响劳动效率,这倒也不算什么,最要命的是“瞎子帮忙越帮越忙”——锄草吧,把草留下了,把庄稼给锄了;插秧吧,浮起来的比插下去的多——通常是一个知青在干活,两个农民在“善后”。但是尽管是这样,农民们还是十分爱护知青,也十分欢迎知青——因为他们有文化——文化对于农民来说,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敬重。而更为重要的是,知青的到来,让世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听说”了火车、汽车;“知道”了牙膏、牙刷——特别是那些与知青同龄的农村青年,总是喜欢有事没事地接近知青,他们喜欢听那如天方夜谭般的城市故事——老甘清楚的记得,老甘是从知青的“杭州牌”香烟的封面上第一次“认识”杭州的“六和塔”,是知青告诉我“六和塔”边上有一座大铁桥是“钱塘江大桥”,虽然老甘的农村距“六和塔”也才不过几十公里。
  对于知青,从跨进农村的那天去,艰苦的磨难也算是迈开了第一步。他们首先要学会洗衣与烧饭,学会委屈与忍耐,他们还要学会耕种与收割——还要学会如何与农民打交道,学会如何与知青们和睦共处,学会掌管好个人的“收支平衡”等等。他们学会了吃苦耐劳,体验了艰苦朴素,认识了农民与农村,融入了农业与农田。他们有的在农村娶妻生子,有的在农村入党提干。而更为重要的是,知识青年经过农业、农村、农民的广泛接触和亲身体验,形成了与贫瘠的大地和淳朴善良的人民群众的生死与共、命运相连关系。当下不是有人说:“知青领导中国”吗,且不说这些领导人的成长是否归功于有了知青这段“峥嵘岁月”,但是起码——这些领导忘不了和农民并肩一滴汗一粒粮艰苦卓绝的劳动日子,忘不了邻居家农民买不起鞋娶不起媳妇的极端贫穷与落后。因为他们自己曾是中国草根社会最低层农民中的一员。就如*所回忆的:“我几乎一年365天没有歇着,除了生病。下雨刮风我在窑洞里铡草,晚上看牲口。还上山去放羊。那时候扛200斤麦子,十里山路不换肩,什么活都干。”这样的领导对民生的关注必然是实实在在的,对国家的繁荣与富强必然是朝思暮想的,而对于勤俭与节约、和睦与亲善必然是身体力行的。
  而对于广袤的中国农村大地,自古以来只要“有文化”就一定往外跑,文化越高就跑的越远。只有这次“上山下乡”,才让这1800万的知识青年走进农村,走到了田间地头。于是,更多的农村选择了让“天上掉下来”的读书人去执掌教鞭,让这些刚刚迈出学校大门的还是孩子的年轻人,走上农村教育的岗位,启蒙着如老甘一代的农村青少年——农村义务教育得到空前的普及,农村人口素质得到空前改善——要知道,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我国8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不到20%,初中入学率仅为6%。知识青年的到来,无疑为中国农村的扫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教育是民族的未来,是社会的希望和基石,当年千万知青到农村,留给当代的是一笔巨大的教育与人才红利!
  时过境迁,今日中国已经与当时有着天翻地覆般的变化。今日中国也不可能再一次搞“上山下乡”运动。老甘今天说“倡导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只是认为当代城市“富裕”的知识青年,能到就近的农村去体验农民和农业,了解中国生活在最底层的农民的生活和生存状态,同时带去如平板电脑、网上购物、在职学*等等的当代城市文明,并为中国的农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这对于当代知识青年了解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无疑是十分有益的。同时对于当代农村农民,在接受新观念、学*新知识、拓展新眼界也是非常有利的。有个2年、3年,去认识五谷杂粮,去体验生火做饭,去认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当代青年就会以一种更加理性的世界观来观察国家命运,来认识肩负的社会责任。当然,鼓励知识青年到农村去,也给城市就业形成良好的缓冲。知识青年到农村去,不是强制是倡导,不是运动是自愿。而对于那些直接服务于农民的国家公务员(如县市区、乡镇街道的机关工作人员),尤其是那些有可能成为“领导干部”的公务员“苗子”,老甘以为必须具有农村工作和生活的经历。
  不日就是春节了,在此祝所有走过、路过老甘门口的朋友们,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老甘)

                                                                             (

作者: 我爱亮亮    时间: 2013-2-14 15:27
标题: 不错
不错
作者: 东山再起    时间: 2013-2-14 16:27
标题: [quote][size=2][color=#999999]我爱亮亮 发表于 2013-2-14 15:27[/color] [url=forum.php?mo
我爱亮亮 发表于 2013-2-14 15:27
不错

谢谢{:7_579:}




欢迎光临 新沂城市论坛 (http://bbs.0516k.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