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沂城市论坛
标题: 柳 儿 (原创散文)——请版主解除置顶并作关闭处理 [打印本页]
作者: 枫叶流丹 时间: 2009-10-12 20:30
标题: 柳 儿 (原创散文)——请版主解除置顶并作关闭处理
本帖最后由 枫叶流丹 于 2009-12-11 21:44 编辑
柳 儿
(一)
柳儿,我邳州老家那里的一位民间艺人。
记忆里的农村,除了大农业之外,从事其他营生的人数虽然不是很多,行当却很丰富。一类手上活儿:打铁的,掌鞋的,张箩子的,做木工的,扒锅扒碗的,编筐的,别篓的,织席的,晃粉的……统称手艺人;一类嘴上功夫:说书的,唱大鼓的,唱洋琴的,唱呱哒板的,唱拉魂腔的,测字的,看相的,打卦的,看风水的……统称吃开口饭儿的;一类口手并用:街头卖茶水、卖花生、讲行儿的,走街串乡卖香油、卖豆腐乳、摇货郎鼓换破烂的……统称做小生意儿的。此外,还有一些行当听起来有点恐怖或者不大上得了台面,诸如杀牲的(杀猪宰牛剥驴打狗等),跳大神的(巫婆、神汉),跑媒拉纤的(媒婆),以及上门乞讨的(要饭的)……。当然,本质上说,从事这些行当多半是兼职,即除了诸如双目失明等重度残疾以及极个别确须乞讨为生者,他们当中的绝对多数,还是要以种地为主。
柳儿所从事的行当是唱洋琴的,亦即吃“开口饭儿”的。而且,在我的印象里,柳儿的大部分时间似乎总是用于唱洋琴,而非种地。但是柳儿绝不残疾,更非乞讨为生。
记忆中的柳儿,四五十岁年纪,中等身材,不胖不瘦,白白净净瓜子脸儿,或蓝或黑或灰,总是裁缝铺里做的衣服,总是那么整洁、自然、得体,无论多寒多冷,也无论在街头还是在乡下,从不像他的同龄人那样,或郑重或随意地在腰间扎一条或新或旧的布带子甚或稻草绳子之类;虽说有几颗浅浅的白麻子儿,但是长在柳儿那样一张白净瓜子儿脸上,反倒平添了一种难得的俏拔与妩媚。
柳儿爱说爱笑,而且嘴巴很甜、很风趣。因为跟我们村上靠得近,柳儿赶集上店或者走亲戚串朋友,差不多隔三差五总打我们村上过。而且细细叙起来,柳儿与我们村上的人差不多都能扯扯拉拉地沾上点儿亲戚。因此我在农村时,总能经常听到柳儿在我们村表叔表婶、表弟表妹地说说笑笑。
或许由于唱洋琴、唱大鼓之类的“说说唱唱”,与沿村乞讨的“要饭的”靠的都是嘴上功夫,柳儿也常常自詡为“要饭的买卖”。但是柳儿之于唱洋琴,所为并非生计。
柳儿三个儿子,一个吃硬壳小本的国家工人;两个在部队,令人羡慕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柳儿和他的老伴虽说在农村,但是理所当然地享受公社、大队及至生产队的种种“双军属”待遇。柳儿的老伴不仅能够下大田挣工分,还能把几分自留地待弄得瓜硕菜丰;里里外外,安排得妥妥贴贴、周周到到……
柳儿,令人艳羡地衣食无忧。
作者: 花落无痕 时间: 2009-10-12 20:58
先抢大师个沙发,然后再仔细看!
作者: 花落无痕 时间: 2009-10-12 21:01
文中没有一个美字,但柳儿确是很美的!
作者: 如雪 时间: 2009-10-12 21:03
再见大师新作
作者: 火热的冰 时间: 2009-10-12 21:04
特殊时代,独特的养家糊口的技艺,不过在那个时代,这样活着不但但是潇洒,更是一种气魄!
作者: 枫叶流丹 时间: 2009-10-12 21:21
感谢楼上各位如此热情鼓励!
作者: 花落无痕 时间: 2009-10-13 07:38
大师风采!
作者: 008 时间: 2009-10-13 08:46
开篇了,蓄势很足。
作者: 细雨蒙蒙 时间: 2009-10-13 14:14
【!F6E】
作者: 雨巷寻香 时间: 2009-10-13 15:05
听大师讲那从前的故事
作者: 放飞 时间: 2009-10-13 16:07
不愧大师,知识面真广泛!咋啥都知道呢! 学习了!
作者: 恋上寂寞 时间: 2009-10-13 16:27
感觉第三段的最后一句,放在第六段后面,似是比较顺口一点。0516kbbs7com鲁班门前弄斧了!期待后续!
作者: 三川 时间: 2009-10-13 16:52
很朴实
作者: 008 时间: 2009-10-13 17:44
呵呵,枫叶大师抓紧更新啊。
作者: 青鸟的天空. 时间: 2009-10-13 19:51
期待欣赏大师的更新!!0516kbbs60com
作者: 枫叶流丹 时间: 2009-10-13 20:51
本帖最后由 枫叶流丹 于 2009-11-2 21:04 编辑
柳 儿
(二)
其实,柳儿之于唱洋琴,并非十分专业。
据说,琴书作为一种以唱为主、以说为辅的民间艺术形式,系因演唱时以扬琴为主要伴奏而得名。当然,除扬琴之外,也兼用三弦、二胡、古筝等。而我及我的农村老乡所说的洋琴,不过是一种外形很像二胡名曰坠子的普通拉弦乐器而已,绝非类于古筝那样精美雅致的扬琴。坠子的音质与音色,虽也不乏优美,不乏婉转,不乏悠扬,而更多的则极近于一种凄婉、哀怨而苍凉的古老诉说。所说的唱洋琴,即为一人、一坠、一副几乎全为木制的脚踏板,说唱者自拉、自唱、自己用脚打板。
有人考证,琴书大多起源于当地民歌小调。或许正因根植于广袤的中国农村,琴书这种民间说唱形式,不仅流传范围很广、生命力极强,而且种类也似乎特别繁多。诸如北京琴书,诸如武乡琴书,诸如山东琴书,诸如贵州琴书、四川琴书、云南琴书……林林总总,多达一二十种。而尤以武乡琴书、北京琴书、山东琴书为最。
但是柳儿不管这些。柳儿唱的是徐州琴书。
其实,由明、清小曲嬗变、发展而来且享誉江苏全省三大曲种之一的徐州琴书,一般也以扬琴、坠子、云板(手板)为主,辅以三弦、胡琴、古筝等。其流传及影响范围,亦不仅仅局限于苏、鲁、豫、皖接壤一带。若以其声腔而论,安徽琴书、河南坠子以及山东琴书、洛河大鼓等,都与徐州琴书渊源很深。
以其种类而论,徐州琴书久有上下路艺术流派之分。上路,即丰、沛、萧、砀山“上四县”之朴素端庄、板眼规整及多顶板唱法;下路,即邳、睢、铜、宿迁“下四县”之词清曲秀、华彩流畅及闪板唱法为主。就演唱形式而言,徐州琴书有单人唱、对唱、三人坐唱和多人联唱(至于彩妆、实景模拟、十几人甚或几十人搭班演唱以至渐趋主流的“扬琴戏”,不过最近几年罢了)。唱腔上,除了四句腔、剁子板之外,徐州琴书还有《叠断桥》、《满江红》、《银纽丝》等等数十个曲牌。
然而柳儿所为徐州琴书,只一人、一坠、一副脚踏板,既无配角、也无云板,更无扬琴。其说唱风格,既非上路那样端庄规整、高亢嘹亮,也非下路那样词清曲秀、华彩流畅,而是亦庄亦谐、亦柔亦刚,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哟兼而有之。至于说唱曲目,柳儿虽以大书为主,亦不过《血书白绫记》、《刘庸私访》、《打蛮船》以及《王天宝下苏州》……三五部而已,而其中《王天宝下苏州》,据说全本至少“三下”,而柳儿所唱,“一下”、“一回”足矣,《打蛮船》则极少为之;小段子或许多一些,但往往短得不能再短。譬如《说个大姐会骑牛》,全篇只这一句,反复四次之后,“小篇不长算了吧,一论论当年为正风……”
但柳儿对于唱洋琴,很是执着,以至痴迷。
——不惟柳儿,甚至包括他的老伴儿。
作者: 青鸟的天空. 时间: 2009-10-13 21:07
沙发哦!!!
作者: 青鸟的天空. 时间: 2009-10-13 21:28
徐州琴书,流传至今的艺术文化!只是俺不曾欣赏过!0516kbbs43com
作者: 枫叶流丹 时间: 2009-10-13 22:03
本帖最后由 枫叶流丹 于 2009-10-13 22:09 编辑
特殊时代,独特的养家糊口的技艺,不过在那个时代,这样活着不但但是潇洒,更是一种气魄!
火热的冰 发表于 2009-10-12 21:04
感悟、感慨之言。
有些营生,譬如确因生活所迫而上门乞讨,几乎毫无真正意义的潇洒而言,所凭藉的仅仅不过是一种活下去的勇气与坚强。
至少35年前吧,我曾不止一次遇见过一位年逾七旬而风烛残年的老母亲带着她30多岁又哑又痴的儿子上门乞讨。言及自己的未来以及儿子的未来,老人已经不再流泪,只在深深长叹之后,异常平静地缓缓而言:过一天算一天吧,难得自己活一天憨儿子也在一天。哪天两眼一闭,儿子就只能由命啦……
——感谢关注!
作者: 枫叶流丹 时间: 2009-10-13 22:07
8# 008
呵呵,8弟给我鼓劲加压哪,谢谢!
作者: 枫叶流丹 时间: 2009-10-13 22:11
听大师讲那从前的故事
雨巷寻香 发表于 2009-10-13 15:05
呵呵,讲的是从前故事,而讲故事的可不是大师。
谢谢光顾!
作者: 花落无痕 时间: 2009-10-13 22:44
沙发哦!!!
青鸟的天空. 发表于 2009-10-13 21:07
十七楼,也能算沙发?沙发我早坐着了,不要和我抢哟!
呵呵!
作者: 花落无痕 时间: 2009-10-13 22:46
徐州琴书,流传至今的艺术文化!只是俺不曾欣赏过!0516kbbs43com
青鸟的天空. 发表于 2009-10-13 21:28
你小呀,俺小时候就听过,可好听了!
急你!
作者: 花落无痕 时间: 2009-10-13 22:47
从大师的帖子中学到不少知识哟!
作者: 云在远山 时间: 2009-10-14 02:0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008 时间: 2009-10-14 07:42
听大师娓娓道来,好像又看到了刘鹗的老残游记,那一段明湖居听书,那位高超的琴师,那勾人魂魄的王小玉,至今难忘。大师听柳儿的琴书,我们听大师的故事,都是沉醉在某种意境里哦。
作者: 枫叶流丹 时间: 2009-10-14 08:27
你小呀,俺小时候就听过,可好听了!
急你!
花落无痕 发表于 2009-10-13 22:46
好一个小大人!
作者: 枫叶流丹 时间: 2009-10-14 08:29
从大师的帖子中学到不少知识哟!
花落无痕 发表于 2009-10-13 22:47
才女兼美女不是在行挖苦之实吧?
——你那些美文、美帖,我可是一直在关注、在学习、在体会哪!
作者: 枫叶流丹 时间: 2009-10-14 10:39
11# 放飞
哈,土生土长农村人,那人那事、那喜那忧、那乐那悲……不说体会多深,一点印象总还是有的。
——哪就成了“大师”?!
作者: 枫叶流丹 时间: 2009-10-14 10:42
听大师娓娓道来,好像又看到了刘鹗的老残游记,那一段明湖居听书,那位高超的琴师,那勾人魂魄的王小玉,至今难忘。大师听柳儿的琴书,我们听大师的故事,都是沉醉在某种意境里哦。
008 发表于 2009-10-14 07:42
嚯,8弟夸人楞是不带好字!
不过,我会沿着8弟指引的方向努力——哪怕跳河、哪怕投江!
作者: 008 时间: 2009-10-14 11:15
大师,跳河投江是屈原李白的专利,你别跟他们争了。0516kbbs41com
作者: 枫叶流丹 时间: 2009-10-14 11:47
本帖最后由 枫叶流丹 于 2009-10-14 14:13 编辑
感觉第三段的最后一句,放在第六段后面,似是比较顺口一点。0516kbbs7com鲁班门前弄斧了!期待后续!
恋上寂寞 发表于 2009-10-13 16:27
呵呵……看这丫头欲言又止的怪模怪样,我倒成了一个十足的狼外婆!
假如没猜错的话,所说第三段最后一句,亦即:“但是柳儿绝不残疾,更非乞讨为生。”
我的用意,一方面,是把它作为前一句亦即大部分时间用于唱琴书而非用于种地以及再前一句亦即除了双目失明等重度残疾以及确须乞讨为生者仍以种地为主之意的补充,同时也是对于下面四个自然段的提领;另一方面,也使得这一部分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亦即“柳儿,令人艳羡地衣食无忧。”具备了独立存在的实质意义。
特别地,这一部分最后一句之所以作为一个独立自然段安排,是因为它承担了第一、第二两大部分承前启后的重要任务,并且多少带有一点悬念色彩。
最后一方面的考虑,是强化一下层次感,同时也试图从总体上争取一些起伏效果——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吧!
——真诚感谢热情与坦诚!
作者: 恋上寂寞 时间: 2009-10-14 12:47
徐州琴书和 咱们新沂的地方戏——柳琴是一个剧种吗?
个人比较喜欢听柳琴戏!
作者: 枫叶流丹 时间: 2009-10-14 14:28
本帖最后由 枫叶流丹 于 2009-10-14 18:10 编辑
呵呵,楼上憨那还是装哪?
看过央视《曲苑杂坛》专栏节目中侯跃文演唱的山东琴书《梁祝》吗?
——徐州琴书与那很接近,只不过那个段后句拖腔更接近吕剧罢了。
不喜徐州琴书,很正常,80后特色!
与你不喜徐州琴书类似,我不喜柳琴戏。而且,仿佛吃胡萝卜吃伤了一样,提起来泛酸水——但这属于农用50拖拉机系列!
作者: 恋上寂寞 时间: 2009-10-14 14:50
俺不是不喜欢徐州琴书,俺是没有听过徐州琴书!【!70D】
作者: 悟天克斯 时间: 2009-10-14 16:04
少见大师的作品啊!
作者: 008 时间: 2009-10-14 17:00
呵呵,楼上憨那还是装哪?
看过央视《曲苑杂坛》专栏节目中侯跃文演唱的山东琴书《梁祝》吗?
——徐州琴书与那很接近,只不过那个段后句拖腔更接近吕剧罢了。
不喜徐州琴书,很正常,80后特色!
如同你不喜徐州 ...
枫叶流丹 发表于 2009-10-14 14:28
0516kbbs92com
作者: 008 时间: 2009-10-14 17:00
妙喻!!!
作者: 枫叶流丹 时间: 2009-10-14 18:04
俺不是不喜欢徐州琴书,俺是没有听过徐州琴书!【!70D】
恋上寂寞 发表于 2009-10-14 14:50
这就对啦!
——对于徐州琴书之类的民间说唱艺术,许多80后避之尤恐不及,遑论静下来“听”啦!
作者: 枫叶流丹 时间: 2009-10-14 18:08
少见大师的作品啊!
悟天克斯 发表于 2009-10-14 16:04
“大师的作品”或许不常见,但是普通版友信手涂鸦,大才女可是从来懒得屈尊!
作者: 恋上寂寞 时间: 2009-10-14 18:09
本帖最后由 恋上寂寞 于 2009-10-14 18:11 编辑
这就对啦!
——对于徐州琴书之类的民间说唱艺术,许多80后避之尤恐不及,遑论静下来“听”啦!
枫叶流丹 发表于 2009-10-14 18:04
嘿嘿,今天百度搜索一下,才知道,徐州琴书俗名——唱扬琴!
这个俺听过,感觉还不错!俺家隔壁有一大妈 一直听《秦雪梅吊孝》。
作者: 枫叶流丹 时间: 2009-10-14 18:13
嘿嘿,今天百度搜索一下,才知道,徐州琴书俗名——唱扬琴!
这个俺听过,感觉还不错!
恋上寂寞 发表于 2009-10-14 18:09
何用搜索?
《柳儿》里面,数不清地出现“唱洋琴”滴!
作者: 枫叶流丹 时间: 2009-10-14 18:21
——丫头啊,跟“大师”学唱洋琴不用心!【!F37】
作者: 流星许愿 时间: 2009-10-14 18:23
何用搜索?
《柳儿》里面,数不清地出现“唱洋琴”滴!
枫叶流丹 发表于 2009-10-14 18:13
她傻呗!0516kbbs51com
作者: 流星许愿 时间: 2009-10-14 18:24
——丫头啊,跟“大师”学唱洋琴不用心!【!F37】
枫叶流丹 发表于 2009-10-14 18:21
揍她!
作者: 恋上寂寞 时间: 2009-10-14 19:03
揍她!
流星许愿 发表于 2009-10-14 18:24
0516kbbs43com 0516kbbs43com
作者: 星河 时间: 2009-10-14 21:07
个人感觉柳琴戏结尾带啊①——有点婉转,地方味太重,我以前有点喜欢听越剧,现在不知想听什么了.
作者: 星河 时间: 2009-10-14 21:11
琴书历史渊源考证的严密,关于柳儿的故事应再突出,继续。
作者: 枫叶流丹 时间: 2009-10-14 22:03
琴书历史渊源考证的严密,关于柳儿的故事应再突出,继续。
星河 发表于 2009-10-14 21:11
关于柳儿的故事,的确应该再突出。
特殊情况,第三部分未能成文,只好明天更新了,请谅!
作者: 枫叶流丹 时间: 2009-10-14 22:20
本帖最后由 枫叶流丹 于 2009-10-14 22:25 编辑
个人感觉柳琴戏结尾带啊①——有点婉转,地方味太重,我以前有点喜欢听越剧,现在不知想听什么了.
星河 发表于 2009-10-14 21:07
公正说,作为一种地方戏,柳琴戏虽然总体上粗糙了些、过俗了些,但的确很个性。
只是由于历史原因,如同巴老不喜《红灯记》甚而不喜京剧,我对于柳琴戏,实在喜欢不起来。
至于越剧,我也喜欢它的几个传统剧目,但是总体感觉太柔,不若吕剧、豫剧及京剧名段那样久听不厌。
作者: 花落无痕 时间: 2009-10-15 00:17
公正说,作为一种地方戏,柳琴戏虽然总体上粗糙了些、过俗了些,但的确很个性。
只是由于历史原因,如同巴老不喜《红灯记》甚而不喜京剧,我对于柳琴戏,实在喜欢不起来。
至于越剧,我也喜欢它的几个传统剧目, ...
枫叶流丹 发表于 2009-10-14 22:20
在传统的戏曲种类中,我最喜欢的是黄梅戏,唱腔委婉清新,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其次是豫剧,豫剧雄壮热烈、铿锵有力。黄梅戏像词中的婉约派,而豫剧则是豪放派了。
听戏听得是韵味,闭上眼可以随着唱腔一波三折,而看戏更多的时候是体会到绫罗绸缎、一旗一枪等精致的古代文化,可以跟随演员的小碎步,一步步走向远古!
作者: 008 时间: 2009-10-15 09:41
无痕的话越来越婉约了。
作者: 枫叶流丹 时间: 2009-10-15 16:46
无痕的话越来越婉约了。
008 发表于 2009-10-15 09:41
无痕的话,一向温婉如玉。
作者: 恋上寂寞 时间: 2009-10-15 16:49
无痕的话,一向温婉如玉。
枫叶流丹 发表于 2009-10-15 16:46
话如其人 !【!671】
作者: 008 时间: 2009-10-15 17:22
无痕的知音太多了。
还有敢应声的吗0516kbbs51com
作者: 枫叶流丹 时间: 2009-10-15 21:45
本帖最后由 枫叶流丹 于 2009-11-2 21:06 编辑
柳 儿
(三)
柳儿是旧社会过来人,尽管他在旧社会里待的时间并不是很长。
但是柳儿拜师学艺是在旧社会,柳儿第一次娶妻生子,也是在旧社会。
柳儿在旧社会的家境,或许也还过得去。要不,柳儿也不会拥有那样几年的私塾底子;甚或,也不会那样钟情于徐州琴书。
柳儿拜师学艺,大概是在十岁头上。柳儿第一次娶妻生子,大概是在十六七岁头上。
柳儿之于唱洋琴,自幼聪颖、悟性过人。据说,凡师傅教的段子,无论长短,也无论难易,柳儿总能在指定时间里完成,而且往往即兴发挥、很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创举。譬如一个关于救治“相思病”的段子。那段子通过老中医所开 “药方”,譬如要用屋檐下的冰凌所烧的“开水四两”做为药引子之类,竭力表现其救治之难。而柳儿在回课时,楞是于此之外加上了“大闺女的胡子要半斤……”,以致老师傅大喜过望,差一点儿晕了过去。
柳儿学艺的地方离家上百里地,一年半载方可回家一次。那年严冬时节,柳儿按照预定的日子返回师傅家那天,鹅毛大雪纷纷扬扬、飘飘洒洒,泥泞湿滑的乡村道路格外难行,但是柳儿不顾一切地脱了鞋袜、赤着脚丫子,一溜磕绊、一溜踉跄,摔摔打打,楞是泥猴儿一样当夜到达,弄得老师傅再一次差点儿晕过去……
柳儿娶妻生子不久,共和国诞生。但是柳儿依旧执着于他的洋琴、他的徐州琴书。
与东北人“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极其类似,与土生土长的柳琴戏极其类似,徐州琴书在苏鲁豫皖一带,素来享有“拉魂腔”之誉。
年轻时候的柳儿,背着他的洋琴,背着他的脚踏板,背着他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蓝布小包,凭着他的一腔热情,凭着他的一怀执着,成年累月、没白没黑地在苏北鲁南一带周游闯荡。无论大村小庄,无论白天黑夜,只要有人包场子,柳儿就会毫无保留地说说唱唱。
那一次,柳儿走远了,走到了一个离家几百里地的较大村庄。在那里,柳儿遇到了空前机遇、领受了空前热情。——在那个千余人的村庄上,柳儿连白带黑地足足说唱了一个月……
或许因为过于昂奋,或许因为过于劳累,那一个月的最后一天夜里,柳儿病倒了。
但是那里的父老乡亲,对于柳儿的热情并未因此稍减,反而多了一份悉心、多了一份关爱。柳儿所寄居的那一家,对于病中的柳儿,更是倍加呵护、关爱有加……
半个月之后柳儿病愈返乡时,身边多了一位怎么也摆脱不掉的勤劳淳朴的房东姑娘。
尽管柳儿说得真真切切,尽管柳儿说得明明白白,但是那位房东姑娘、那一家房东老小,却是视死如归地认定了柳儿、认定了柳儿的洋琴。
令我,也令好多人至今不能理解的是,回到了家乡的柳儿并未因为带回一位外乡姑娘而受到太多指责,柳儿的原配夫人也没有因此摔天砸地、寻死觅活,而是几乎锅不动瓢不响地与柳儿办了离婚手续。
离了婚的柳儿,把仅有的三间草房按照一比二的比例关系分开,在一个不算太大的院落里拉上一段腰墙。离了婚的柳儿原配夫人离婚不离家,带着两个未成年的儿子住进了三间草屋的上首两间,与住在下首那间草屋的柳儿以及他的新婚妻子,一辈子情同手足、相厮相守。
——不知是不是正因了这样一层原因,以后的那些岁月里,柳儿的洋琴,柳儿所唱的徐州琴书,独具了一种别样情怀、别样意蕴……
作者: 花落无痕 时间: 2009-10-15 21:55
按惯例先抢一楼,再欣赏!
作者: 花落无痕 时间: 2009-10-15 22:01
这是怎样的“柳儿”情结呢?是不是比现在的追星更执着、更纯朴、更义无反顾?
作者: 枫叶流丹 时间: 2009-10-15 22:15
感谢才女“抢先”抵达!
作者: 城市布衣 时间: 2009-10-16 05:53
花落无痕 真美潜形
作者: 恋上寂寞 时间: 2009-10-16 07:42
被老师知道,估计又要晕一次!【!03E】
作者: 008 时间: 2009-10-16 08:14
一见钟情,相见恨晚。大师的语言非常简约,但信息量甚高。让人脑子里放开了电影。
作者: 枫叶流丹 时间: 2009-10-16 10:28
本帖最后由 枫叶流丹 于 2009-10-16 11:03 编辑
这是怎样的“柳儿”情结呢?是不是比现在的追星更执着、更纯朴、更义无反顾?
花落无痕 发表于 2009-10-15 22:01
多年以前央视春晚上演的那个讽刺小品《追星族》,想必不会陌生。
所谓“柳儿”情结,或许与那个经久不衰的讽刺小品颇有一些类似。但是我觉得,“柳儿”情结似乎更耐咀嚼,“柳儿”情结的内涵意义似乎更为丰厚。
——在那样一个年代里,在苏鲁豫皖这样一片“拉魂腔”风糜一时的肥沃土壤上,“柳儿”情结并非一种奇怪现象。
所谓时势造英雄,风水出尤物?抑或,二者兼而有之?!
作者: 枫叶流丹 时间: 2009-10-16 11:02
一见钟情,相见恨晚。大师的语言非常简约,但信息量甚高。让人脑子里放开了电影。
008 发表于 2009-10-16 08:14
“大师”与“简约”之说,很受鼓舞。
作为第二部分的深层推进与第四部分的必要铺垫,这一部分时间跨度相对较大、事件较多,年代也较久远,所谓简约,实属不得已而为之。
作者: 枫叶流丹 时间: 2009-10-16 11:02
本帖最后由 枫叶流丹 于 2009-10-16 11:10 编辑
赞成。
——感谢光临!
作者: 花落无痕 时间: 2009-10-16 15:33
多年以前央视春晚上演的那个讽刺小品《追星族》,想必不会陌生。
所谓“柳儿”情结,或许与那个经久不衰的讽刺小品颇有一些类似。但是我觉得,“柳儿”情结似乎更耐咀嚼,“柳儿”情结的内涵意义似乎更为丰厚。
...
枫叶流丹 发表于 2009-10-16 10:28
嗯!
作者: 花落无痕 时间: 2009-10-16 15:35
花落无痕 真美潜形
城市布衣 发表于 2009-10-16 05:53
呵呵,这个词好,珍藏!
作者: 枫叶流丹 时间: 2009-10-17 21:54
本帖最后由 枫叶流丹 于 2009-11-2 21:07 编辑
柳 儿
(四)
除了上下路以外,按照说唱内容不同,徐州琴书还有文武之分。
所谓文,多是悲欢离合、儿女情长。所谓武,多是南征北战、飞檐走壁、英雄救美。
柳儿所唱的徐州琴书,除了偶尔为之的《打蛮船》,一律属文。
柳儿觉得,“文篇子”里头容得下家长里短,容得下人伦亲情,容得下平常日子的针头线脑、点点滴滴。
柳儿之所以早早晚晚地唱一回《打蛮船》,那是因为“打蛮船”的故事发生在“东南拐角”的骆马湖,发生在宿迁、窑湾一带的家锅门子上。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无论大鼓还是洋琴,抑或“讲白讲”(评书),都有粗细之分、雅俗之别。
我曾在街头的小树行子里或者邻村的打麦场上,不只一次听过一些既粗且俗的文篇子、武段子。那里头,骂大会、无厘头、耍贫嘴……七荤八素、不堪入耳。
我也曾在风景秀丽的“不牢河”岸边以及槐花飘香的“宿羊山”脚下,津津有味地听过一位年轻艺人的“讲白讲”。那里面,高山流水、琴棋书画、鸟语花香……闲情雅趣、文采飞扬。
但是这些,柳儿唱不来,柳儿不喜欢。柳儿觉得,太粗太俗有失礼仪、有辱人伦;太雅太闲,离他的父老乡亲太远。
那年盛夏的一天中午,自称“姐夫与小姨子”的一男一女,坐在村子前面那棵浓荫如盖的老槐树下,有滋有味地唱了一出柳琴小戏《喝面叶》。
《喝面叶》本是一出立意很不错的传统小戏。年轻俊俏而又勤快贤慧的媳妇,为了劝说既赌且懒的丈夫而不惜以身装病。
剧中人物,只一对小夫妻两个。那天,男的弹琵琶并饰演丈夫陈士铎,女的打云板并饰演媳妇翠娥。添油加醋、打情骂俏、云山雾罩……一两个钟头下来,倒也差不多赚了一个满堂彩。
但是柳儿说:这说说唱唱的,还就真得入不了老祖茔?!
……同行是冤家,或许也是一种同行相轻。
第二年的麦收之后,连续几个阴雨天,柳儿在我们村包场。
开场第二天,柳儿开唱不久。一个八九岁模样的小女孩,用一根短短的小杆儿领着她的爷爷走进场屋。
老人也是一位唱洋琴的民间艺人,六七十岁年纪,双目失明。
老人非常诚恳、非常抱歉、非常礼貌地说了一些行话。大意是,打这儿路过,外头的雨下大了,又听到洋琴响;冒昧打扰,一为避雨,二为拜识同行……
当天下午,那位双目失明的老人坐在柳儿坐过的“二凳子”上,异常动情、异常尽力地唱起了村里人很少听过的《张廷秀赶考》;就在这位素不相识的老人身边,柳儿提茶倒水、忙前忙后……
第四天头上,雨过天晴,祖孙俩满怀深情地执意离开。
但是那位老人的《张廷秀赶考》,留下了雨后彩虹一般的精致与绚烂。那欲擒故纵的华美拖腔——响遏行云一般地高高挑起,极尽舒展自由地几个高难度优美滑音之后,落日衔山一样稳稳沉下……飘飘摇摇,袅袅娜娜,至今不肯离去。
柳儿说,六七十岁的人,嗓子跟十八儿一样,老先生唱得真好!
作者: 枫叶流丹 时间: 2009-10-19 17:49
本帖最后由 枫叶流丹 于 2009-11-2 21:07 编辑
柳 儿
(五)
所谓包场,一般是在某一时间段里,某人或者某个艺术团体于某个固定场所演唱一定内容以及一定量的节目。这种情形,在上一世纪九十年代之前的苏鲁豫皖一带农村,很是常见,但集中在唱洋琴、唱大鼓之类。现在,大概扩展到正规剧团以及放电影之类了吧。
我们那里的包场,通常是在农闲季节,特别是冬闲时节。村里派上一位比较有威望、有影响的热心人,到柳儿家里去一趟。多数情况,是在第二天上午或者下午,柳儿肩背坠子和脚踏板的身影,就会在大家殷殷期盼的目光中,极具诱惑力、极具煽动性地出现在村子西头那条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上。当然,也有例外的时候,譬如柳儿身体不舒服或者出远门了,那种情形可能就要向后推迟几天。
柳儿包场的天数,长短不等。少则三五天,多则六七天,但很少超出十天。
柳儿包场的待遇,多为山芋干或者老玉米。包场结束后,一家一户你十斤我八斤地凑齐了,村子上派上一两个小伙子用平板车直接送到柳儿家里。除非情况特殊,譬如手头上实在没了打油吃盐的钱儿,柳儿一般不收现金,说那太薄气。因为每天都要连白带黑地唱,那几天,柳儿吃住都在我们村上。当然,负责柳儿吃饭住宿的,是村里头条件相对较好的一家。虽然柳儿中午晚上总要抿上三两盅老白干,但是下酒的菜肴并不复杂:咸菜、盐豆、辣椒茄子或者豆腐豆芽,外加一盘炒鸡蛋——三素一荤四个炒菜一样稀钣,足矣!
柳儿包场的说唱地点,不拘一格。天气晴好的不热不冷季节,在打麦场上或者柳树荫底下;阴雨天或者寒冷季节,在场屋里或者牛屋里。
所谓场屋,是生产队用来盛粮食的仓库兼看管仓库的房子。无论夏收或是秋收,集体的粮食该缴的公粮缴了,该卖的余粮卖了,该分给社员的分了,总归还要留下一些种子粮、机动粮之类,还有公用的杈、耙、扫帚、扬场锨以及车络、牛绳、碌碡框等等。场屋,即因此备。场屋一般比较宽大,少则一排溜五间,多则七间、九间不等,且宽度多达六七米乃至七八米。
牛屋,即为生产队饲养耕畜之用,由于所养耕畜中以牛为多,故谓牛屋。牛屋也比较宽大,多为一溜三间“一明两暗”式,间或也有一溜五间“一明四暗”式;暗间用于牛,明间用于人。柳儿唱洋琴若是在牛屋,就是在那样的明间——两边,耕畜们铮铮有声地嚼草舔料或者卧地反刍或者站立打盹打响鼻;中间,柳儿和他的父老乡亲们和着旱烟味儿、草料味儿、牛粪味儿……或喜或悲、或嗔或忧地品评古今百态、人生百味。
柳儿包场,而那位双目失明的老人中间插唱,行话里叫做让场子。
让场子一般发生在师徒之间、师兄弟之间,或者有着某种师徒渊源的艺人之间。除此之外,让场子是一种风格,是一种襟怀,更是一种勇气。因为弄得不好,极易砸了自己的“饭碗子”。譬如那位双目失明的老人,拥有那样一副好嗓子,拥有那样一种精彩华美,在柳儿的包场子里头唱,以后,谁还再会想起柳儿呢?
然而柳儿的洋琴,在我们哪儿的十里八村,好像依旧很红、很火。每每年头岁尾、收前备后,或者阴雨连绵,让人没抓没挠的时候,总会有人放开了嗓门嚷嚷:再让柳儿唱几天!
作者: 良药不苦口 时间: 2009-10-19 18:36
那人、那事、那年月——厚积薄发,功力非凡!
枫叶兄的文章急得“哑巴”都要说话——我就把这一声“赞”作为我噤声两个月后的“练声”吧。
作者: 恋上寂寞 时间: 2009-10-19 18:43
乡土气息很浓郁呢!
通过老师的笔端,看见一个有情有义的唱扬琴的艺人!
作者: 枫叶流丹 时间: 2009-10-19 19:09
本帖最后由 枫叶流丹 于 2009-10-19 19:10 编辑
那人、那事、那年月——厚积薄发,功力非凡!
枫叶兄的文章急得“哑巴”都要说话——我就把这一声“赞”作为我噤声两个月后的“练声”吧。
良药不苦口 发表于 2009-10-19 18:36
——好一个石破天惊!
热烈欢迎心地善良、文笔优美而又充满思辨色彩的才女老弟隆重复出!
作者: 枫叶流丹 时间: 2009-10-19 19:14
乡土气息很浓郁呢!
通过老师的笔端,看见一个有情有义的唱扬琴的艺人!
恋上寂寞 发表于 2009-10-19 18:43
呵呵,土窝窝里刨出来的东东,泥也没洗呢!
——感谢夸奖!
作者: 恋上寂寞 时间: 2009-10-19 19:28
呵呵,土窝窝里刨出来的东东,泥也没洗呢!
——感谢夸奖!
枫叶流丹 发表于 2009-10-19 19:14
泥还没洗【!0BE】,更是原汁原味贴近现实的生活呢!
作者: 良药不苦口 时间: 2009-10-19 22:43
——好一个石破天惊!
热烈欢迎心地善良、文笔优美而又充满思辨色彩的才女老弟隆重复出!
枫叶流丹 发表于 2009-10-19 19:09
呵呵,好想成为你说的那样。
作者: 花落无痕 时间: 2009-10-19 23:03
那人、那事、那年月——厚积薄发,功力非凡!
枫叶兄的文章急得“哑巴”都要说话——我就把这一声“赞”作为我噤声两个月后的“练声”吧。
良药不苦口 发表于 2009-10-19 18:36
见到姐姐很开心!
姐姐好!
作者: 枫叶流丹 时间: 2009-10-20 08:05
泥还没洗【!0BE】,更是原汁原味贴近现实的生活呢!
恋上寂寞 发表于 2009-10-19 19:28
——只是一个浅显尝试,但是未必有味道。
作者: 枫叶流丹 时间: 2009-10-20 08:05
呵呵,好想成为你说的那样。
良药不苦口 发表于 2009-10-19 22:43
期待新作!
作者: 枫叶流丹 时间: 2009-10-20 08:06
见到姐姐很开心!
姐姐好!
花落无痕 发表于 2009-10-19 23:03
同样期待!
作者: 枫叶流丹 时间: 2009-10-20 08:08
乡土气息很浓郁呢!
通过老师的笔端,看见一个有情有义的唱扬琴的艺人!
恋上寂寞 发表于 2009-10-19 18:43
有情有义,这是很多民间艺人那里,极其可贵的做人品质。
作者: 棉棉 时间: 2009-10-20 19:44
呵呵,楼上憨那还是装哪?
看过央视《曲苑杂坛》专栏节目中侯跃文演唱的山东琴书《梁祝》吗?
——徐州琴书与那很接近,只不过那个段后句拖腔更接近吕剧罢了。
不喜徐州琴书,很正常,80后特色!
与你不喜徐州琴 ...
枫叶流丹 发表于 2009-10-14 14:28
为这段话笑一个。
呵呵
作者: 棉棉 时间: 2009-10-20 19:49
感觉帖子里的洋琴、大鼓戏什么的好陌生
喜欢帖子里浓浓的乡土气息
很新鲜。
作者: 枫叶流丹 时间: 2009-10-20 19:55
对“洋琴、大鼓戏什么的好陌生”,正常!
——90本色。
作者: 棉棉 时间: 2009-10-20 19:57
对“洋琴、大鼓戏什么的好陌生”,正常!
——90本色。
枫叶流丹 发表于 2009-10-20 19:55
晕S。
枫叶老师
才几天未见你就不认得偶啦?
看来得经常联系加深印象哈。
偶是曾两度调戏过你的棉棉啊。
什么90本色啊哈哈。
作者: 枫叶流丹 时间: 2009-10-20 20:08
嗯,好像在哪见过……不过,很久没见了。眼睛虽然有点昏花,不至只认小老板,不认大老板吧?
——或许,偶记性太坏?!
——无论如何,90 后不会错!
作者: 棉棉 时间: 2009-10-20 20:14
嗯,好像在哪见过……不过,很久没见了。眼睛虽然有点昏花,不至只认小老板,不认大老板吧?
——或许,偶记性太坏?!
——无论如何,90 后不会错!
枫叶流丹 发表于 2009-10-20 20:08
嘿嘿
枫叶老师啊
我晕死死死死的。
作者: 恋上寂寞 时间: 2009-10-21 08:38
对“洋琴、大鼓戏什么的好陌生”,正常!
——90本色。
枫叶流丹 发表于 2009-10-20 19:55
还敢笑话我 ??【!229】【!1C2】
作者: 恋上寂寞 时间: 2009-10-21 08:39
嗯,好像在哪见过……不过,很久没见了。眼睛虽然有点昏花,不至只认小老板,不认大老板吧?
——或许,偶记性太坏?!
——无论如何,90 后不会错!
枫叶流丹 发表于 2009-10-20 20:08
【!671】 老师俺太佩服你了!佩服的死死滴!0516kbbs42com
作者: 枫叶流丹 时间: 2009-10-22 18:23
嚯,置顶啦!
——好好感动!
作者: chinaslh 时间: 2009-10-23 05:36
羡慕柳儿——令人艳羡地衣食无忧。
枫叶兄高见。您的述说,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在棋盘街上围看的大鼓戏和说书场。
作者: 我强调几点意见 时间: 2009-10-23 08:10
这么好的文章,好像小说一样。看来姜还是老的辣!
作者: 枫叶流丹 时间: 2009-10-23 10:07
羡慕柳儿——令人艳羡地衣食无忧。
枫叶兄高见。您的述说,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在棋盘街上围看的大鼓戏和说书场。
chinaslh 发表于 2009-10-23 05:36
感谢老弟!
——可是有一段时间没来啦!
作者: 枫叶流丹 时间: 2009-10-23 10:11
这么好的文章,好像小说一样。看来姜还是老的辣!
我强调几点意见 发表于 2009-10-23 08:10
谢谢夸奖!
有点类似小说,但因所述绝多为实,并无情节虚构,故而谓之散文。
作者: 枫叶流丹 时间: 2009-10-23 10:15
本帖最后由 枫叶流丹 于 2009-11-2 21:08 编辑
柳 儿
(六)
柳儿唱《王天宝下苏州》,无论在我们那里唱上多少回,总是更多地叫它《双贤记》。因为海棠女也好,刘玉秋也好,不管有多少不快,不管犯了多少难事、遇到了多少磨难与挫折,总是对王天宝那样恩爱如初,总是对王天宝的老母亲——她们的婆母娘——那样关爱有加,总是那样通情而又达理……
柳儿所唱的《王天宝下苏州》里,王天宝之所以新婚之夜不辞而别、之所以那样不管不顾地离家出走远赴苏州,是因为海棠女的“玩笑话”讥他贫穷、伤了他的自尊;王天宝之所以离开苏州府、离开刘玉秋、离开锦衣玉食而执意北上重回一贫如洗的山东老家,是因为亲眼目睹了乌鸦反哺、羊羔跪母;无论王天宝重回故里还是刘玉秋千里寻夫,都是那样不动声色地从苏州府东门外那个繁华喧嚣的水码头上船,而后心急如焚地经扬州、走宿迁、窑湾“打尖”,而后,从我们村东面不远的“滩上”路过、直下西北方向山东济南……
还有,王天宝打苏州东门外乘船北上,几天几夜之后,弃水上岸即遇野外剜菜的前妻海棠女。为了试探虚实,这位公子哥儿一般穿戴的王天宝,竟对虽日思夜盼望夫归却相逢不相识的前妻百般调戏,以至海棠女惊弓之鸟一般仓皇逃回茅舍、反身闩门,“我的乖乖,顶门杠子有三千……”
——短暂一瞬,何来顶门杠子三千?柳而解释说:一把扫帚挠儿两千九百九十三、桌子板凳带木锨……
但是柳儿唱得最多、最投入,也最为动情的,还是那样一部百听不厌的《血书白绫记》。
《血书白绫记》也是一部传统说唱大书,流传广泛、影响深远。
故事说得是宋代仁宗年间,东台御史之女杨秀英与西台御史之子李良方,经三媒六证而结为夫妻。二人婚后生有一子名唤金哥,旋因李良方之父为官不仁招致天怒人怨,一场大火烧得李家一贫如洗。杨秀英无怨无悔,白天讨饭持家、夜晚教夫学文;然大比之年赴京赶考得中头名状元的丈夫李良方,却为攀龙附凤谎称全家死光而成郡马(皇帝的干女婿),竟至一去十二年不归。十二年里,山西三年大旱及至寸草不生、饿殍遍野,李良方之母、杨秀英的婆母也因饥饿而死。为了安葬婆母,杨秀英含悲忍痛、血书白绫,卖掉了唯一亲生骨肉金哥;之后,身背婆母娘“影像”,自山西杏花县餐风露宿、一路乞讨,千里迢迢进京寻夫。然而丈夫李良方却因十二年前曾与一代名相包拯击掌打赌,竟对三年奔波、历尽千辛万苦的杨秀英毫无夫妻情份,不惟拒不相认,反而一再设计加害,直至将其砚击毙命抛尸街头。后得知结发之妻被陈州放粮归来的包丞相救起时,李良方恶人先告状,连夜向皇上进馋诬称包拯以所买疯魔女子陷害。宋仁宗偏信一面之词,拒听其他谏言,下诏将杨秀英绑赴法场,必欲斩首了结。幸因九年前卖予张居正作为螟蛉之子的金哥高中新科状元,并被仁宗招为附马(女婿),以怀中所揣白绫血书作证,冤案始得大白。全书以黑脸包公怒铡不义之徒李良方一条右腿、“大贤人”杨秀英举家大团圆告终。
这一离奇曲折的《血书白绫记》,很有一些类似于家喻户晓、经久不衰的《秦香连》、《铡美案》等等现代戏,其中女主人公杨秀英颇似秦香莲,男主人公李良方颇似陈世美。但除了白绫血书及金哥之外,另有诸多不同。譬如李良方被招郡马而非驸马;譬如郡主韩翠萍温柔贤良、深明大义,对丈夫前妻杨秀英有情有义、姐妹相称相待,为救杨秀英力推乃父开国元帅老韩龙冒死进谏,及至将亲生骨肉六岁的银哥、三岁的宝童绑至法场,而非飞扬跋扈、颐指气使之公主……尤其迥然而异的是,忘恩负义的李良方行将就死的关键时刻,杨秀英并未恩断义绝 ,而是以德报怨、哀哀跪地,以其感天动地的人格魅力把曾经三番五次地加害于己的“强人”李良方,硬是从铁面无私的铜铡之下惊世骇俗地拉了回来……杨秀英之所以不再哀求包相爷留住李良方的那条右腿,是因它朝着婆母娘的影像恶狠狠地跺了三脚,实在天良丧尽、罪不容赦!
……坠琴声声,如泣如诉。如此错综复杂、传唱千古的情感大戏,柳儿在唏嘘有声的牛屋里、麦场上、柳树底下……用他一腔真情,用他一怀朴素,用他无怨无悔的人生体悟,一次又一次地演绎得淋漓尽致、撼人心魄!
时至今日,杨秀英母子守灵那样一种悲惨凄凉,以及柳儿泪水盈盈、哀婉幽咽的那样一段演唱,依旧历历如昨、催人泪下——
有一个茅庵子两檐到底哇, 有一把少刃无把的切菜刀。 有一张桌子三条腿哎, 有一把刷帚没有摎。 有一个水缸少了半个, 飘飘荡荡地半个破水瓢。
破破烂烂的几个碗哪, 锅台上趴着个一只眼的癞狸猫。 后墙上挂着一团老干菜, 还有那几个烟熏火燎的红辣椒。 靠后墙铺了一个稻草铺, 睡着一个老妈妈年迈高——
盖一领蓑衣没有领, 铺一张狗皮磨掉了毛。 草铺前趴着一个年少小哇, 有一位女子泪嚎啕……
作者: 恋上寂寞 时间: 2009-10-23 10:27
被老师一说,中午到百度搜一搜,《王天宝下苏州》!听一回家乡的琴书!
作者: 我强调几点意见 时间: 2009-10-23 10:47
好像重温了历史。小时候我们天天听这些的,现在都没影了。时代进步太快了,有些好东西没捎上。
……坠琴声声,如泣如诉。如此错综复杂、传唱千古的情感大戏,柳儿在唏嘘有声的牛屋里、麦场上、柳树底下……用他的一腔真情,用他的一怀朴素,用他无怨无悔人生体悟,一次又一次地演绎得淋漓尽致、撼人心魄!
写得真让人感动,隐约有柳儿的印象在眼前晃动。
作者: 枫叶流丹 时间: 2009-10-23 18:07
被老师一说,中午到百度搜一搜,《王天宝下苏州》!听一回家乡的琴书!
恋上寂寞 发表于 2009-10-23 10:27
呵呵……80后也去网上搜听《王天宝下苏州》,好好另类!
——百度上的《王天宝下苏州》虽是云版彩唱,但与柳儿的一坠一胡一副脚踏板相比,感觉是一种档次之差。
作者: 枫叶流丹 时间: 2009-10-23 18:11
好像重温了历史。小时候我们天天听这些的,现在都没影了。时代进步太快了,有些好东西没捎上。
……坠琴声声,如泣如诉。如此错综复杂、传唱千古的情感大戏,柳儿在唏嘘有声的牛屋里、麦场上、柳树底下……用他的 ...
我强调几点意见 发表于 2009-10-23 10:47
不知你的那段历史与我的那段历史是否相似。
我的那一段历史倒是称得上酸甜苦辣、百味杂陈。
——谢谢关注!
作者: 枫叶流丹 时间: 2009-10-24 19:38
本帖最后由 枫叶流丹 于 2009-11-2 21:09 编辑
柳 儿
(七)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随着那一场突如其来的“破四旧”风暴,老家一带无论唱大鼓还是唱洋琴,无一例外地被扫进了“四旧”之列,柳儿的洋琴当然不能幸免。但是柳儿仗着也还年轻,仗着更年轻的时候走南闯北结识的那些熟面孔、走出来的那些熟路子,也仗着两个儿子在部队上“抗战”,而再一次背起他的洋琴、他的脚踏板、他的小蓝布包儿,远走他乡,在那些曾经熟稔的村庄里为那些曾经熟稔的乡亲们说说唱唱。但是到了人人过关、个个检讨的“斗私批修”时候,柳儿只能回到他的家乡,只能把他的洋琴、他的脚踏板以及他的那一腔挚爱情怀,无可奈何地束之高阁。
然而一次颇为偶然的机会,却让柳儿和他的洋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空前逆转。
——那天,几位胳膊上带着红箍箍的“革命小将”把柳儿连同他的洋琴和他的脚踏板,一并“请”进了公社革委会、关进了广播室,要柳儿“深刻反省”,否则将砸他的“家伙”、把他“另类”处置。但是小将们一窝蜂地别处“闹革命”去了,柳儿不管不顾地弄开音响,对着面向全公社的大喇叭,拉起他的洋琴、踩响他的脚踏板、放开他那略含沙哑的喉咙,酣畅淋漓地唱了一回《血书白绫记》!……出人意料的是,如此惊天动地的壮烈之举,竟然弄得小将们手足无措、哭笑不得,以至由此对柳儿听之任之。
提及此事,柳儿一半真一半假地戏谑调侃:什么四旧?什么封资修?——我想唱、兄弟爷们儿想听,就是图个乐儿!……我可是两个儿子在部队上抗战、祖孙三代老贫农哪!
…………
1978年高考以后,我由再次踏进学校大门而至进城参加工作,一步一步地远离了邳州老家,一步一步地远离了柳儿以及柳儿的洋琴、柳儿的脚踏板,但是对于柳儿、对于柳儿的洋琴、对于柳儿的脚踏板,以及对于那样一种沧桑与诉说、那样一种凄婉与哀怨,那样一种执着与渴盼……却总是如影随形,挥之不去。
1999年冬季的一天下午,家兄冒雪前来,看望在我这里生活的老母亲。
闲话中,我提到了柳儿。
“——早死了呀!”家兄很有一些吃惊。
“什么病呢?!”我心里一紧,忙忙地问。
“不知道。听说头晌午,柳儿还在院子里头自拉自唱……几个小孩儿跟着听。”
“没大人吗?”
“大人都忙去了,谁还听那个呀?!”
…………
“柳儿,还该有个大名儿吧?”
家兄摇摇头,表示说不清了。我问母亲,母亲竟也不记得。
……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辗转翻侧、久久不能入睡。恍惚中,忽而想起与柳儿有关的另外一件有趣的事儿。
有一年盛夏时节,柳儿打我们村上路过,几个光着屁股蛋儿的小孩儿在一边神神秘秘地窃窃私语:柳儿,柳儿,嘻嘻……
邻居家一位刚过门不久的新嫂子抿嘴一笑,悄悄问她身边的“识字班”儿:大人小孩儿都这么柳儿柳儿地叫,大名儿叫什么呢?
哪知这样一句私密话儿,竟被柳儿听了个正着。柳儿哈哈一笑:
“——表妹哩!什么大名儿不大名儿,就是柳儿!——打麦场边上的柳树——柳儿!”
柳儿话音一落,人群里立即爆发出一阵无拘无束的开怀大笑……
(全文完)
初稿写于2003年秋,1200余字,署名“鲁岩”在《新沂市报》公开发表;
2009年10月10日——24日扩写、修改。
作者: 恋上寂寞 时间: 2009-10-24 19:45
一名好艺人,没被“斗私批修”斗到,却倒在岁月的流失里!
欢迎光临 新沂城市论坛 (http://bbs.0516k.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