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沂城市论坛
标题:
学会为每一次拼搏喝彩,欣赏奥赛每一个过程
[打印本页]
作者:
大道至简
时间:
2008-8-1 10:57
标题:
学会为每一次拼搏喝彩,欣赏奥赛每一个过程
学会为每一次拼搏喝彩,欣赏奥赛每一个过程 刘效仁
越是临近奥赛,越是让人为国民的素质揪一把心。值此之际,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 7月29日向社会发布了“人文奥运、中国风度——北京奥运观赛行动倡议”,用“深道理、浅表达”的方式,言简意赅地表达了友爱、尊重、热情、优雅、包容和文明等6项倡议内容。即“友爱:对每一位宾客微笑;尊重:对每一面国旗致敬;热情:为每一次拼搏喝彩;优雅:欣赏每一个过程;包容:接纳每一种差异”。真得需要让全体国民都懂得,包容差异,尊重失败,学会欣赏,实在是一种优雅的品格。(2008-7-31中青报)
奥运赛事本身就是中国人民展示自我的最大平台。不仅仅是咱们的经济、建筑、衣食住行等硬实力,更重要的是文化、民主、法制、国民素质等软实力,需要通过这一百年盛事予以点验,接受世界人民的检阅,尤其是那些富有挑剔眼光者的审读,那些持有“不同政见者”的认同。当然,我们不是为了“作秀”,尽管我们有“作秀”的痼弊。也不是为了自炫,而是为了自我检点,自我进步,自我升华, 或者说是为了借奥运一把外力,促国民文明素质上台阶上水平。
不必讳言,无论是关起门来还是展开来说,咱们国民的综合素质,还不足以担当得起“大国国民”的称谓,还未能达到中华民族应有的风度和高度。况且有一些陋习已跟随咱们千百年了。1845年出生的美国人明恩浦《中国人的素质》一书中,就毫不留情地揭露了中华民族包括缺乏公共精神、缺乏同情、漠视时间、漠视精确等丑陋习性。至于乱丢垃圾,随地吐痰,架秧子起哄,“国骂”,喝倒彩等等,似乎成了国民性之一种。2004年11月,时任北京市市长的王岐山曾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一个论坛上表示,“最困扰的问题,最难做到的,就是开奥运会时,我们参差不齐的市民素质”。
他就十分担心,奏别国国歌时,中国观众会不会起立;而没有赢得金牌的选手,能不能赢得同胞的掌声。像网球运动,不到比赛间歇的时候不能进出。这是一种文化。结果我们有的观众,包括领导干部,进出很随便。该出声的时候不出声,不该出声的时候又出声(7-25中青报)。事实是,有些早就成了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有些则潜移默化溶解在了血液中,有些则积淀为集体潜意识下意识,“如入鲍鱼之肆,久闻不知其臭”,所以要改不易。以至于当年美国《时代》周刊就曾评论说,这“等于是要在中国首都进行一次肉体上和精神上的转变,以迎接奥运会。”
“人文奥运、中国风度——北京奥运观赛行动倡议”,应该说“小雨来的正是时候”。要我们学会微笑容易,但要发自内心的喜悦,由衷的微笑并不易为。要尊重部分国旗容易,但要尊重每一个国家的旗帜不易。譬如长期的“两极政治”,长期的“敌我友”阵线划分,让我们记下了“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而“朋友来了有美酒,豺狼来了有猎枪”。其实,要跳出“看人下菜碟”的狭隘国际主义,狭隘的民族主义,就是回归奥运的精神主旨,就是要“去政治化”。既然如此,“来的都是客”,都应该受到平等的尊重。
平等的尊重,就理当包容差异。国别、民族、宗教、性别以及身体健康的差异,都需要尊重。中国公民大多数是无神论者,对于他国运动员的宗教信仰和饮食习惯不仅应包容,还要尽可能地充分给予保障。还是那句话,我不同意你的观点,我誓死捍卫你表达观点的权利。除此之外,我以为更高的层面应是学会欣赏。欣赏不同的表达,欣赏不同的选择,欣赏每一个过程,欣赏每一场赛事,欣赏胜利者的快乐,也欣赏失败者的拼搏。甚至把真诚的喝彩,献给失败的欢乐英雄。
在学会欣赏中,我们才能心旷神怡,才能为运动、竞赛、规则、友谊以及人类所能达到的高度速度美丽度所震撼所陶醉所愉悦,才能涤除心里种种杂念和污浊,变得优容和雅致起来。那么,才能让北京奥运会成为展现中国公民胸怀教养、彰显中国文明气质的桥梁,让中华文明通过奥运赛场走向世界。
[
本帖最后由 limao9 于 2008-8-1 11:59 编辑
]
欢迎光临 新沂城市论坛 (http://bbs.0516k.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