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沂城市论坛

标题: 【书香新沂—微书评】读《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 新沂市港头镇中心小学 陈秀青 [打印本页]

作者: 港头中心小学    时间: 2015-6-25 16:02
标题: [align=center][b][size=15pt]“巴学园”只是一个梦?[/size][/b][/align][align=center][font=宋体
“巴学园”只是一个梦?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
港头小学  陈秀青
对于每个阅读《窗边的小豆豆》的人来说,“巴学园”是一个关于教育的美梦,只存在于童话世界:两棵大树做成的校门,几辆电车做成的教室,每天上课从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开始,提前完成一天的学*任务后可以去散步,吃的是“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可以光着身子游泳,在学校露营和野炊,把蔬菜当奖品的运动会,泡着温泉过暑假……
但这并不是一个梦,它真实地存在于二战时期的日本。书中《后记》中记载:“巴学园作为一所完整的学校,创立于昭和十二年(1937年),而在昭和二十年(1945年)即毁于战火,只存在了极为短暂的一段时间。”
存在过,意味着这种教育模式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梦,而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一个美好理想。作为从事教育的工作者,我想每个人都和我一样,渴望着得到实现这个美好理想的秘诀。
我想黑柳彻子也知道人们都向往巴学园,于是她在《后记》中记载:“也许会有人提出疑问,在战争期间,这么自由的小学,为什么会得到文部省①和国家的许可而存在呢?详细的情况,我直到现在也不清楚,但是我觉得有一点原因是,小林先生不喜欢宣传,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对媒体敬而远之。即便在战前,先生也从来没有让人拍摄过学校的照片,没有宣传过‘这是一所与众不同的学校’。再加上巴学园的全校学生加起来还不足五十人,这么一所小学校,并不惹人注意,所以能够安全地存在下去。”
从这段文字中我似乎找到了巴学园存在的奥秘之一,那就是有着一位低调的,默默坚守着教育真谛的校长。
他捍卫教育的真谛和自由,不让教育成为世俗、政治的俘虏。其他的学校都要穿整齐的校服,小林校长却让孩子们穿最破旧的衣服,他不像中国的校长介意着装影响学校的颜面,只关心孩子们能在没有磨坏衣服被妈妈责骂的顾虑中痛快轻松,自由自在地玩耍。他不像其他的学校教学内容跟着政治风向走,小豆豆跟着其他学校的同学一起去慰问伤兵的时候,来自不同学校的,不管认识不认识的,都会唱老师提到的歌曲,唯独小豆豆一首也不会,可见巴学园的教学内容并不在政治的干预下,胡乱的篡改……在这种种的做法中,我看到了一个教育者捍卫教育真谛和自由的勇气:对于那些真正把孩子放在心上的教育家来说,他们每天都会遇到数不清的烦恼,更何况象巴学园这所一切的一切都独具特色的学校,不可能不受到主张别种教育方针的人们的非议。在这种情况下,小林校长居然还能让学校存在了8年(要不是战火的洗礼,也许能更长久),这是多么的不容易,他是教育工作者中的的勇士!
对于教育的真谛,他不是无知鲁莽地捍卫,而是智慧地实现。为了因材施教,他让老师都会把当天学*的所有课程的知识抄到黑板上,孩子们再根据自己的喜好,从自己喜欢的课开始上。他寓教于乐,散步时,孩子们不仅认识了油菜花、樱花,也知道了油菜花为什么要开花以及雌蕊和雄蕊的有关知识。独特的韵律操中孩子们用心去听,用心去领会音乐,达到身心和谐,唤醒想象力,激发创造力。吃个午饭,也能从“山的味道、海的味道”中分辨哪些食物是来自陆地,哪些是来自海上。音乐课上,孩子们可以尽情涂鸦,再齐心协力地擦去,从而明白清理的不容易,不能乱涂乱画。他注重在实践教育,暑假的种种活动让孩子们提早体验了生活:野炊中,孩子们学会了搭炉灶、使用菜刀、淘米、盛饭、怎么端起锅;“旱田”老师的课上,孩子们学会了除草、用锄头翻地、在地里培垄、播撒萝卜种子、施肥……这些看似简单的行为,却一点也不简单。通过这些活动中,教育在无形中悄然改变着孩子们,孩子们更加热爱自己的校园了,更加善良和尊重其他人了,学会互帮互助了,学会生存了……
小林宗作校长在巴学园实现了自己的教育理想,除了上面的主观原因之外,还有客观的原因。这也是巴学园存在的奥秘之一:相对自由的教育环境。
这时的巴学园是“全部是由小林先生的个人财产创办的”,而且是小班制,整个学校才50多人,很多学生都像小豆豆一样,是别的学校不要的问题学生,所以家长只好选择这所学校和相信这所学校,小林的教育理念从而得到了家长的支持。再者因为问题学生居多,成绩估计也不会好到哪去,相比较其他好的学校,自然也不会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和社会关注,这就好比我们现在的社会更多关注好的学校、好的学生,所以好的压力就大,而实力较差的学校或是学生却任其发展,所以压力就小些。所以小林先生的巴学园在当时的教育环境下是有着更多的教育自由的。《后记》中记叙:“小林先生在巴学园的废墟上担任国立幼儿园的园长,并担任国立音乐大学的讲师,但是他终于没能再次创立像巴学园那样有自己特色的小学,就去世了。”有着捍卫教育真谛勇气和实现教育理想的智慧的小林校长在担任国立学校的老师时,却再也不能创立像巴学园那样有自己特色的小学了,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我们可以想见,一方面是财力不足,不能自建学校,另一方面即便是担任了园长,拥有一校之权,但是自己的教学思想和理念会受到束缚,行政干预的太多,世俗的影响太大,像巴学园那样的特色学校再也不会出现了。
日本的巴学园也只存在短暂的一时,不再复现,更何况时下的教育环境过于复杂和艰难,想建立巴学园那样的学校只能是一个梦,但是再现巴学园的情景却绝对不是一个梦!
教育的客观大环境我不能改变,但我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学方法却可以改变!作为主管教育领导是否可以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对学校的正常工作少些行政干预?作为一校的主要领导,是否可以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对上级的行政干预智慧地周旋从而保证教育教学的有序进行?作为一个班主任,是否可以在能力之内做到公正、平等的对待和尊重每个孩子?作为一名教师,是否可以在教学方法更加尊重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作为一名家长,对待孩子是否可以更加的耐心,对待教师是否能更多的宽容和理解?作为媒体,对学校和老师评价,是否能做到客观公正,不失公允……
真希望,每一个读《窗边的小豆豆》的人,读后不只是对巴学园的向往和对现实教育的失望,而是更多地对教育真谛的坚守,对现状的思考,并切实作出改变。如果可以,我想,即便巴学园这样的学校没有出现,至少在孩子的眼中,巴学园的某一幕会在她身边再现!

作者: 一颗星星    时间: 2015-6-25 16:35
标题: {:10_681:}
{:10_681:}




欢迎光临 新沂城市论坛 (http://bbs.0516k.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