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羽心理咨询 发表于 2020-3-28 10:15:43

[attach]1638027[/attach] [indent][list] [*][align=left]我们为什么要结婚?[/align] [*




[*]我们为什么要结婚?
[*]为什么这么多高学历的女性不结婚?
[*]怎么才能减少离婚的风险?

婚姻如登山,离山顶越近就越难以到达。
我们需要满足对方的事情越来越多,自己喘不过气反而越来越难以认真地去呼吸,于是我们的婚姻里常常有一种窒息感。
怎么样才能够减少这种在婚姻中的窒息感?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钱岳博士,对婚姻和家庭方面的研究心得,也许能给大家一些启发和思考。

01 我们为什么结婚
说到结婚,大家可能最常困惑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结婚?美国社会学家Andrew J. Cherlin曾在他的一篇论文里讨论了这个问题。基于美国的历史研究来看,美国婚姻意义的变化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在第一个阶段,19世纪50年代以前,美国的婚姻是以制度化婚姻为主。也就是说人们只有结了婚之后才可以发生性行为,才可以生孩子、养孩子,婚外性行为或者未婚生育都是不被认可的。
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的婚姻逐渐从一种制度化的关系变成了一种陪伴式的关系。这个时候,人们强调的是夫妻双方不仅要是彼此的恋人,也应该是彼此最好的朋友。人们对婚姻的这种期待在以前制度化的关系下是不存在的。

近几十年来,陪伴式婚姻在美国也渐渐失去主导地位。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男性一样在外工作、赚钱养家,人们再评估自己到底对婚姻满不满意的时候,更多关注的是在婚姻里有没有成长,自己的想法、感受有没有在婚姻中得以表达。所以,婚姻就从陪伴式变成了个人化婚姻。
个人化婚姻强调的是人的自我成长。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应该发展成为一个独立、有成就感的自我,而不该仅仅为了配偶或者家庭牺牲自己。
02 大家真的都结婚了吗?
大家被长辈逼婚的时候,如果你反问长辈,为什么要结婚呢?他们不会给你梳理婚姻意义的变化,他们会说,因为大家都结婚了呀。
首先不说别人结不结婚是否该左右我们的选择,但退一步想,大家真的都结婚了吗? 下面是一些亚洲国家及地区,30到34岁女性中从未结过婚的人的比例。蓝色的柱子是1970年的数据,红色的是2010年的数据。我把中国大陆的数据先遮起来了,谜底稍候揭晓。
这里,红色柱子远远高于蓝色柱子,这表示从1970年到2010年,30到34岁女性中的未婚比例已经大大地增加了。举例来说,中国台湾地区在1970年的时候30到34岁女性中只有2%的人处于未婚状态,到了2010年的时候,这一比例接近40%。 类似的,还可以看一下韩国。1970年的时候,30到34岁女性中大概只有1%的人处于未婚状态,到了2010年的时候,这一比例也增加到接近30%。
韩国、日本、新加坡红色柱子都非常地高,这表明,在东亚国家和地区,女性推迟结婚甚至不结婚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了。 中国大陆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Jones, G. (2018). What is drivingmarriage and cohabitation in low fertility countries?   Low Fertility Regimes and Demographic and Societal Change (pp. 149-166). Springer, Cham.
大跌眼镜吧?中国大陆的比例非常地低。1970年的时候,30到34岁的女性里面只有1%处于未婚状态,2010年这一比例也只有5%左右,基本上和印度尼西亚、印度差不多。 大家可能会担心,糟糕,这是不是印证了长辈们说的,大家都结婚了?其实这里的数据是全国的数据,包括了农村和城市地区。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今很多的年轻人都是生活在北上广深。 北京统计局的网站上,有北京2010年人口普查的数据,做了类似的计算。
▲ 数据来源:北京市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
蓝色柱子表示的是30到34岁北京男性的未婚比例,红色的柱子表示的是同年龄段女性的未婚比例。在2010年的时候,30到34岁的人里面,在北京有17%的男性和12%的女性处于未婚状态,远远高于全国平均值。 这里的数据是各个学历的人的一个平均值。未婚比例会不会在高学历的人里面更高呢?我就算了一个本科及以上的数据。
▲ 数据来源:北京市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
我们看到,2010年的时候,在北京30到34岁有本科或以上学历的人里面,22%的男性处于未婚状态,18%的女性处于未婚状态。也就是说,在北京,即使过了30岁,也还挺多人没结婚的。

03 如何让婚姻更美满? 如何让婚姻更美满? 这要回到婚姻的三阶段。在制度化阶段的时期,婚姻主要满足的是我们最基本的需求,比如说提供住所、提供食物,帮助我们免于外界的侵害。 到了陪伴式婚姻的阶段,由于这些最基本的需求都可以在婚姻之外获得了,所以夫妻们更多关注的是那些中层次的需求,比如说,爱、被爱、体验浪漫的激情。 到了个人化婚姻的阶段,人们想在婚姻中追求的是比较高层次的需求,比如自我实现、表达自我,或者说获得尊重等等。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可以把婚姻想象成登山。登的山越高会觉得呼吸越困难,每呼吸一口能够给我们供的氧气越少。

当我们想象,如果在婚姻中想达到马斯洛需求层次之山的顶端,我们为婚姻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就越来越少地能够为婚姻供氧。举例来说,如果妻子对丈夫的要求只是满足温饱,那么丈夫很容易满足这种不会因人而异的需求。 但如果妻子要求的是丈夫能够满足她自我实现的需求,鉴于每个人对自我实现的定义非常不同,这就需要丈夫花很多的时间去和自己的妻子交流、倾听、去帮助她。 但现代社会什么情况?我们工作压力变大了,生、养孩子压力也很大,我们很少有时间能够在一起。夫妻之间最常见的相处模式就是坐在一起各玩各的手机。 一方面是对婚姻的需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却花更少的时间和伴侣去交流、诉说自己比较个人化的需求。这就像,想要登到山顶本来就越来越难,我们反而越来越难以认真地去呼吸,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在婚姻里常常有一种窒息的感觉。
怎样才能减少在婚姻中的这种窒息感呢? 今年情人节的时候,美国著名的婚姻研究专家Stephanie Coontz在《纽约时报》上发了一篇文章,叫作《如何让婚姻更美满?像一个单身人士一样生活》。 她在文章里面写道:
随着人们推迟结婚、离婚率增加,还有平均寿命的延长,我们越来越多的时间是在婚姻之外度过的,所以我们应该学会的是如何成功经营自己的单身生活。这种技能不仅是有益于那些没有结过婚的人,它对你的亲密关系也是非常好的。 为什么呢?有研究显示,很多人离婚丧偶之后觉得仿佛世界末日,其实这个时候经历的很多问题并非是由于婚姻结束,而是这一部分人曾经过度地依赖自己的配偶,于是失去了自己的朋友圈,包括自力更生的能力。 研究发现,那些有着牢固友谊的单身老人,无论是否结过婚,都和已婚人士一样幸福健康。友谊还会有益于夫妻关系,比如说婚姻幸福的妻子如果在遇到冲突时能够和好友讨论,重新看待这些问题的话,她们通常会觉得和丈夫更亲近。 现代社会人们对配偶的期待要求太高了,总希望一个人可以满足自己的所有需求,但“你是我的一切”并不是幸福婚姻的最佳配方。 我的好友、上海交通大学的沈洋教授在最近在一篇文章里写道:
“我一直觉得爱情在当代社会被过分强调了,越是依赖越是相爱,失去的时候就越痛苦。即使白头偕老,最后的最后还是要一个人离世,或者一个人独自活着……与其强调如何获得爱情,更紧迫地是应该学*如何独处。” 学会享受独处的时光,能够和那些与我们能够互相帮助、沟通、理解的人建立很紧密的朋友关系。这不仅会让你,也会让你的亲密关系都从中受益。
04
婚姻的未来在哪里?
最后的最后,社会变化这么快,社会学家能不能预测一下婚姻的未来在哪里? 美国从制度化婚姻转变到陪伴式婚姻,再到个人化婚姻,越来越多的人推迟结婚,甚至永远单身。婚姻专家们开始倡导,不要期待配偶满足我们的所有需求,要学会独处,并维系与其他朋友的关系。同时我们应该理解和接纳更多元的家庭形式。

美国学者曾经预测婚姻会逐渐消失。但是一方面由于制度化的惯性,很多人仍然结婚,但是人们也逐渐意识到其实婚姻根本没那么重要。 愿大家无论结婚与否,都能够积极、快乐、坦然地面对人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你真的结婚了吗?